渭水古桥遗址
㈠ 渭河 古桥遗址 厨城门 提了什么诗
西安北郊古代渭河桥遗址考古发掘又有了重要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推断出其中的“一号古桥”遗址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通道“中渭桥”。
渭河桥遗址位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北面的河滩上,根据残存的桥桩分析,“一号古桥”南北长880米左右,宽约16米,距离西汉长安城1000多米。在清理现场,众多木质桥桩虽然历经了2000多年仍然保存完整,大量卵石及石构件分散在桥桩周围。考古人员推断这有可能是西汉北城门的主门——厨城门。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刘瑞:汉长安城西侧是建章宫和上林苑,所有向西的交通它必须是往北走,当时的交通是出了北门,到了咸阳原上,再向西走,这是当时的交通,所以丝绸之路(根据它的现状)肯定要过桥,那么厨城门的第一座桥肯定是渭河桥。
汉长安城北面有三个门,从西向东依次是横城门、厨城门和洛城门。作为主门,国家一切重大活动必须由厨城门出入。按照史书记载“中渭桥”在汉代的横城门外,但由于渭河河道的变迁,目前在横城门没有发现渭河桥遗址,而“一号古桥”的位置和规模最接近,因此“一号古桥”有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渭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判断,清朝康熙时期,渭河主河道仍距离汉长安城不远,而现在渭河南岸距离汉代渭河河道有3000多米,这一发现将改变对渭河变迁史的传统认识。
此外,从厨城门“一号古桥”发掘区的埋沙堆积看,上面有厚度大约3.5米的细沙堆积,而下面的早期河床为厚约2米的粗砂堆积。这种情况表明,清康熙年以前,渭河所含泥沙较少,而后开始逐渐变浑浊。这不仅提供了渭河古今清浊变化的新资料,而且对关中古代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刘瑞:这里头有许多木头,比方说有些楠木,今天的认识楠木是西南地区或者东南亚地区的,现在秦岭里面肯定没有楠木了,当时有没有我们现在不好确定。如果能确定它的生产地真的就是秦岭里面的话,我们对于整个关中环境,原来要有什么气温,这样差距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