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㈠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 什么的文化彩陶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孙家寨,直接描绘了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㈡ 马家窑文化是怎么样的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又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新石器时代的甘肃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尤其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这项艺术的巅峰。是中国彩陶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又称“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尤其内彩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在我国已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一般在整个陶器中占20%—50%,墓葬随葬品中彩陶比例有时可多达80%以上。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先进,其彩陶花纹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作风,并表现得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庙底沟类型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流光溢彩。已开始使用慢轮修整,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此外,马家窑文化中还常有人形或动物形陶塑及陶制房屋模型。还出土过舞蹈纹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为之飘动。这些都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
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文化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把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并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马家窑类型。因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年代距今5300—4900年。它的彩陶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漆黑发亮,画彩的器物主要是钵、盆、瓶、罐。花纹繁缛,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其中动物花纹有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几何花纹则有垂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多层三角纹、桃形纹和草叶纹等。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题,线条粗健古朴。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无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锅等,其中泥质陶多为素面,有的打磨光滑,夹砂陶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不少陶器的形制和花纹都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相似或接近,显然是从庙底沟类型脱胎发展起来的。马家窑类型的晚期,彩陶花纹多用较粗的笔道,小口高领罐的形制及其所饰的大漩涡纹、大锯齿纹等,都表现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倾向。
中期:半山类型。因半山遗址而得名,分布于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人头彩陶壶海东北部。同马家窑类型分布区大部分重合而稍偏西。年代距今4700—4400年。其特征表现在彩陶上主要是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诸如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和平行带纹,也有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彩陶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夹砂陶则多系各种罐类,肩部饰较细的附加堆纹。有些夹砂罐为白陶。
晚期:马厂类型。因马厂遗址而得名,分布与半山类型相仿,只是西部更向西伸展到酒泉、玉门一带,年代距今4400—4000年。其彩陶带有红衣,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多为辅助装饰,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突出特点。早段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等;晚段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有时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等。器形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新器形主要是单把筒形杯。夹砂陶器也多饰附加堆纹,只是条带较粗而已。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彩纹用单色,以菱形纹和编织纹为主要母题,都已很接近于齐家文化,应当是齐家文化发生的前驱。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马家窑文化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用的石板、分格的调色陶碟等描画彩陶花纹的工具,表明该文化所使用的大批陶器及绚丽花纹都是马家窑人自己在本地制作加工的。制陶窑场很大,最多的窑场发现有五组12座陶窑,每组陶窑共用一个烧火坑,各窑的窑门都朝向中心。窑场中有一个备料坑,内有制造陶器的熟料和余料,其中的红胶泥条正与马家窑文化陶器多用泥条盘筑而成的情况相印证,充分显示了在原始公社制度下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景。马家窑人生产的陶器,不仅能够满足公社内部的需要,而且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转入同其他外部公社之间的交换,在一些墓葬中,都曾发现有海贝和石质、骨质的仿贝制品。贝类在史前时期即是一种货币,它本身是从遥远的地方交换得来的,仿贝类制品也是为了交换的需要,可见马家窑文化的晚期已经有了商业交换的萌芽。
过去有一种错误说法,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从中亚、西亚等地经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传到中原的。今天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则表明,包括彩陶在内的整个仰韶文化,是在黄河流域独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土文化,并非由外部传入,并且马家窑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本身的分期、各期遗存的分布及其来龙去脉也表明它是继承仰韶文化而逐渐向西扩展的一支,只是在扩展的过程中可能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结合而发生变异,这些事实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的彩陶源于中原,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彩陶文化是独立发展的。
㈢ 关于甘肃的彩陶文化的详细介绍
甘肃
㈣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什么特点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1/4。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
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省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文化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雅、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像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像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高峰。
彩陶
㈤ 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或西方文化类型的区别在于哪里有宗日的彩陶图片吗
2.屈家岭文化 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彩陶做晕染 3.石家河文化 红陶捏塑小●马家窑文化 马厂类型彩陶 多人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宗日文化) 1924年秋发现
㈥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盆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 朴素、单纯、健康、饱回满的艺术风格。 彩陶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生动、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
这个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彩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在这里,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彩答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
㈦ 中国陶器的早期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见彩图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出土);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见彩图螺旋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甘肃永靖出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㈧ 马家窑彩陶文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青海出土的______是其代表作品
马家窑抄文化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见彩图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见彩图螺旋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甘肃永靖出土)。
㈨ 关于彩陶的问题`
彩陶舞蹈纹盆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料: 细泥红陶
规格: 口径29厘米,高14厘米,底径10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孙家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内壁用黑彩绘有舞蹈人纹,共为三组,每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为舞,头带头饰,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场面。画面中,人物突出,神态逼真,饱含着欢乐的气氛和纯真的情趣。
这幅原始的舞蹈图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狩猎舞;有人说是在跳图腾舞;有人说是礼仪舞;也有人说是在跳祈求丰产的仪式。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当盆中注入清水,随着水的荡漾,人就像在这种佳境中起舞,视觉上充满动感。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 憧憬着什么 或是想说点什么 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人面鱼纹彩陶盆"的资料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回到故乡了,这是人面鱼纹盆阔别西安50年后首次归宁省亲公开亮相。昨日,半坡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在我市向公众宣布了这一消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人面鱼纹盆从国家博物馆调出,将于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一个回乡展与家乡人见面。
孤品文物是西安的骄傲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形,在半坡遗址出土的诸多彩陶中,最独特的就属绘有人面鱼纹纹饰的彩陶。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 此盆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当时,发掘共发现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有两件较为完整(其他5件为器物残片),其中一件就是人面鱼纹盆。当时的发现令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负责发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把包括此盆在内的部分文物标本带回北京,此后人面鱼纹盆就藏于国家博物馆。彩陶在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数量都很少,保存完整的器物更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发现人面纹的10件完整器物中,这件文物堪称孤品,也是一级文物。自打它出土后,西安人就没见过它的真面目。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悠久历史之谜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馆宣称,他们将组织专家对围绕人面鱼纹盆所引起的种种谜团进行破解,人们期待着谜底的早日揭开。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全书共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其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图片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图片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直观地感受历史;2、在探究彩陶之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还可获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类一等,并有许多内容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是“同类教材中使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关“破解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探讨文章或心得、体会;关于尖底瓶,老师则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别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的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没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亦有相关内容。其“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版块上有半坡类型尖底瓶实物图,注明其用途为“汲水工具”,文字介绍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其“中华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幅马家窑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实物图,文字介绍为:“这支尖底瓶是用来打水用的,实用而美观。”
㈩ 哪个遗址被称为“彩陶文化”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地弯文化依存中发现,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代表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文饰美观,线条流畅,标志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达。 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