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游记
1. 徐州汉兵马俑游记作文(仿五下14课写)
1984年12月。一个偶然的契机,在徐州市东郊狮子山的西麓发现了一组汉代兵马俑,考古工作者随后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揭开了这支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楚汉军队的神秘面纱。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汉兵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马俑是为秦始皇陵“骊山”陪葬的一样。汉代社会是一个视如生的社会,人们认为人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根据汉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享受用兵马俑陪葬,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徐州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汉代文化尤为发达,因为这里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刘邦在政权刚刚稳定后,就委派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来管理这一地区。汉代初的刘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徐州人,这样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汉代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兵马俑是徐州发达的汉文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它以无可替代的历史内涵告诉八方宾朋,“两汉文化看徐州”。星罗棋布的汉墓,巧夺天工的汉画像石,还有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汉代彭城人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文明。
为了表现“徐州汉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博物馆里制作了大副照片,以便欣赏。
从制作工艺上讲,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它们当中的昂着,张着嘴,仰着身子,仿佛是一位性格粗犷、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边的两位一个探过头来,一个侧过脸来像是在安慰劝说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则是低着关、皱着眉,嘴角向下撇,显出性格内向,默不作声的悲郁神情,这与整体庄严肃穆的军队主题是相吻合的。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轻松自若、活泼顽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许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师心灵的真实写照呢。总之这些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寥寥数笔便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这些陶俑制成形后,有一个工匠师的手工修削过程,这个过程中匠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站在这里看到的仿佛还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 队伍向您迎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制作工艺。
西安的秦兵马俑的高大壮观示人的确,写实主义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徐州汉兵马俑不仅得到无数国内人士的赏识,在几次赴澳大利亚、欧洲的展览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它们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庆贺他们建国两百年。在那隆重的节日里,徐州汉兵马俑以它古朴、端庄、别具神韵的风姿展现在深目高鼻的澳大利亚人面前,使得只有两百年建国史的澳大利亚人对这批拥有两千多岁的文化使者赞叹不已,立即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心脏之国奥地利参加“雷欧本市文化艺术节”的展览时,又一次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使他们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更加心驰神往。这些体态小巧的汉兵马俑,极大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以队伍前端的三个士兵为例工匠师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达出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心理活动。最右面的士兵虎背熊腰,稚气未脱,正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急待建功立业的年轻士兵;中间这位躬着腰,眯着眼,看似是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兵;左边是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形象。史书记载,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年满18~55年的成年男子,必须服两年兵役,这样队伍就会有不同年龄的士兵,可谓老、中、青三者的有机结合。汉代的雕塑师以生活为蓝本制作出的这些陶俑,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而且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以拙朴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的艺术手法,为人们留下永恒而美丽的篇章。
2. 糖是谁发明的
蔗糖是人类基本的粮食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蔗糖根据纯度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
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羡林在所著《中华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并指出
冯·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没有一个字提到黄泥水淋脱色法。
除《天工开物》外,《闽书南产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刘献廷著《广阳杂记》、《兴化府志》都有关于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叙述。证明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从明朝开始将中国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
明朝中国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区,也传播了中国制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据季羡林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国糖”,就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明崇祯十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广州前后购买13028担白糖和500担冰糖。
3. 找一篇三国和水浒城的游记。有悬赏的哦~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山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根据剧情的需要,三国城内建造了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又陆续建成了“桃园”、“九宫八卦阵”、“火烧赤壁特技场”、“竞技场”、“赤壁古栈道”等景点,丰富充实了景区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三国城门楼 一下车,首先跳入眼帘的就是三国城门楼。高大的三国城门楼上,旗幡招展;两尊汉代神兽:天禄和辟邪矗立于广场。城门楼原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退了司马懿几十万大军的拍摄地。
汉鼎 城内中心广场,鲜花簇拥处,一座世界最大的鼎——三国城汉鼎巍然耸立,滚滚浓烟从鼎内升腾而起,为古朴粗犷的三国城平添了硝烟弥漫的烽火气息。
鼎在古代是国家政权和王位的象征,每个朝代更换之际,必铸新鼎,体现着繁荣兴旺的意义。《说文解字》上载,夏禹建朝后曾铸九鼎,以为传国的重器。鼎从商周至汉代一直盛行,多为三足两耳形,也有长方四足的。三国城的三足仿古青铜汉鼎,既是三国城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寓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之意。整个鼎身饰以古代典型的饕餮纹、回形纹等组合纹样,气势宏伟。鼎的上口直径为4米,通高5.17米,重达15.8吨,其重量、规模、高度均为世界之最。1997年4月19日,该鼎在三国城内正式落成,并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审委员会认定,载入基尼斯世界纪录。
桃园·跑马场 城门楼大道右侧,驻扎着数十顶军帐,“桃园”内桃花盛开,一曲英雄泪飞的结义曲响起,“刘、关、张”正饮酒立誓,祭告天地。桃园后山坡上,一组三国人物兵马群雕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再现名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左侧的跑马场上,参加《三国演义》实拍的影视马术特技队每天都为游客真枪实刀地表演“三英战吕布”,场面宏大,惊心动魄,四十多匹骏马也都是训练有素的战马,游客还可以披上戎装,体会一下乱世英雄跃马扬鞭、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曹营水旱寨 大道前方,竖立着三座高大的辕门,这就是曹营水旱寨了。它由曹操点将台、辕门、四座敌楼和楼船组成,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等戏的拍摄地。曹操点将台两侧,战鼓矗立,依稀可见一代枭雄曹公当年的威仪。站在三层高的点将台上,极目远眺,水寨风光尽收眼底。陆地上的楼台堂榭与湖上的望江敌楼相峙对望,让人惊叹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建造者的巧夺天工。整个曹营还是“火烧赤壁”这场戏的拍摄地。据统计,在拍摄“火烧赤壁”这场戏时,就动用了九台摄像机、一架直升机,从空中、陆地、水上同时进行拍摄。刹时,火光冲天,烈焰翻腾,东西绵延500米的曹营成为一片火海。曹营内,古朴雄伟的大辕门连接一条80米长、6米宽的甬道直通曹操楼船。三层高的楼船固定于湖面,游人扶舷抚舱之际,遥想1700多年前曹公踌躇满志、横槊赋诗的慷慨之情,顿生“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沧桑之感。
竞技场·赤壁栈道 长约百米的古城墙下,是一座坞堡式样的竞技场馆,极具汉代特色,建筑面积达1234平方米,这里的“汉代斗士”、“马术杂技”和“驯兽表演”,惊险刺激,精彩绝伦。依山开辟而成的赤壁栈道,在青松翠竹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雅致,聆听着湖水轻轻拍岸声,让人在经历了沉重的历史画卷后,寻觅到一处放松身心的休闲之所。
吴营·九宫八卦阵 绕过栈道,就是与曹营水寨隔大浮渚相望的三江口吴营了。吴营采用石料建筑,与曹营的木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吴营主要有周瑜点将台、七星坛、水寨、九宫八卦阵等主要景观。临湖而踞的七星坛,呈金字塔造型,颇具神秘色彩。“诸葛亭借东风”这场戏就是在七星坛拍摄的。据说,当《三国演义》摄制组在这里拍摄“借东风”这场戏时,风平浪静的湖面上,风骤然刮起。
除了七星坛的“诸葛亮借东风”吴营辕门外的“九宫八卦阵”也是游人领略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好去处。“九宫八卦阵”是由《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中诸葛亮所设的“八卦图”演变而来,此阵占地2600平方米,由13000根直径为5厘米的木桩代替乱石搭成,游客若深入阵中,犹如走进迷宫,扑朔迷离,非识得“八卦阵法”不能从“生门”而出。
七星坛旁的周瑜点将台,坐落在距地面8.5米高的山坡上,呈军帐造型。周郎当年意气风发、调兵遣将的威严隐约浮现。
吴营码头 穿过辕门来到吴营码头,这里停泊着当年拍戏用的周瑜指挥船和二十多条古战船。船上焦痕犹在,只是曹操溃不成军、“折戟沉沙”的惨状已成往事。这些古战船经一番修整后,重新发挥“余热”,满载游客驶入烟波浩渺的太湖,一览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
吴王宫 吴营北侧是庄严巍峨的吴王宫,宫门前侧立的两座阙楼,是三国景区最高的建筑物,在汉代,这是官位高低的象征。依山而建的吴王宫,布局高低错落,互为依托。蜿蜒的灰色宫墙环绕四周,显得粗犷豪放,气势雄浑。重檐庑殿式的主殿内,大红的“喜”字赫然其中,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孙尚香”喜结良缘的地方。现在三国城艺术团每天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刘备招亲》表演,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老少游客。 聚贤堂 昔日《三国演义》中诸葛亭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的聚贤堂,如今古乐绕梁。身着汉代服饰的湖北襄樊古乐团的演员们,操持着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品,演奏着一首首中国古典名曲,并穿插形式活泼的汉宫乐舞。这些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游客深深陶醉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逸采之中。
吴王宫后花园 吴王宫后花园左边是当年刘备、孙尚香练剑习武的水榭,后宫底层是孙权的议事厅、书房及膳房。二楼刘备招亲的洞房,经红布球装扮后,显得喜气洋洋。从墙上的《三国演义》剧照,游客便可想象出当时的热闹场景。
甘露寺 甘露寺坐落在吴王宫南侧,坐东朝西,由山门、佛殿、偏佛殿、鼓亭及砖塔、试剑石等景点组成,甘露寺的砖塔与后代佛塔有明显的不同,是历史上最早的佛塔形式,由汉代的“观”发展而来。甘露寺是《三国演义》中“吴国太相亲”、“刘备、孙权劈石许愿”的拍摄场景,游客可以在这里虔诚拜佛,焚香许愿。
火烧赤壁 从甘露寺拾级而下,“火烧赤壁”特技场内,游客每天都能欣赏到火光冲天、烈焰翻腾的壮观战争场面,这是我国首家通过遥控操作模型展现影视拍摄技术、介绍影视特技的场馆。场内战船、军士、营帐等按比例缩小,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水浒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来坞” 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水浒城”依山傍水,陆地面积36公顷,并有广阔的湖面拍摄埸景,城内建筑 风格统一而形式多样,上自皇宫相府,下至民宅草屋,衙门监牢、寺院宗庙、街市 店铺、酒楼客栈以及水泊梁山大塞,从各个不同的阶层,充分再出了宋代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游历其间,缅怀岁月,怎不令人感叹时光悠悠,物过而 境迁!
“水浒城”宏扬的是宋代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一个个逼真的景点再现了 清明时节汴河两岸民俗风貌,其间城郭市桥屋户之远近高下、舟船车马之往来先后 ,皆近其意态,让人忘却世间烦恼、流连于往昔岁月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