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大坝遗址
⑴ 浮山县的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天圣宫古遗址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古郭城遗址桥北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北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家坡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齐 、唐造像碑摩崖造像碑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文庙大成殿清微观徐家安子战斗遗址
⑵ 安庆浮山旅游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浮山古有十亭,仅存渡仙亭,后恢复御碑和望江两亭,其余规划在遗址上逐步重建。
望江亭,在妙高峰顶,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间桐城县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见四山缥缈,长江如练,三公、九子、皖山、龙眠诸峰,俱在望中。此亭早毁,1986年重建。现亭为仿古木结构。两层六角,周有石栏和木凳,南北有石级,整个亭址占地一亩。
御碑亭,为康熙年间山足和尚建。亭在华严寺山门内(现浮山中学校园),亭中立有圣旨碑,早毁。现亭重建于中学西南侧的葫芦山(古名待佛岭)上,为仿古木结构,上盖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飞檐,外型美观。该亭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造价为二万元,由江苏高邮浮山清代古亭渡仙渡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处承建,1986年底竣工。
渡仙亭,在张公岩与观音岩之间,过渡仙桥即达。亭为条石结构,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联,占地面积7.29平方米。该亭建于清嘉庆拾陆年(1811年),高僧慧莲募化所造。 浮山在建国前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垒成。塔内分藏舍利、爪发、衣钵、骨灰等,留存的有:
远禄祖师塔
在会圣岩右,栖真岩内。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7尺,圆形,直径3尺,为高级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朗目有记事七绝—首在岩壁。明太史黄辉题“远公塔院”四字于岩端,解放后,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
古庭禅师衣钵塔
在金谷岩内,塔高3米,直径1.9米,石结构。明代所建,万历间重修;今又修复一次。三宝塔,在“阮集之读书处”东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禅师建造,为众僧藏骨之所。塔后有二小塔,左刻“卧云禅师之塔”,右刻“方山宝”(已不存)。塔7层,高7米,中空,塔底直径3.3米。塔体呈正六边形,为方石结构。正面中间有一块碑刻,上书“三宝塔”三字,字体刚劲有力,为朗目和尚所书。1989年冬,浮山管理处予以重修。 浮山有山有水,环境幽雅,历有高人择居,现存名人故居三处。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万历辛亥(1611年),为方大镇所建。
吴芝瑛故居
吴芝瑛,清末女诗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国留学及回国办《女报》,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牺牲时,她不顾安危,为其奔丧收葬,时人为之敬佩。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处,名“鞠隐山庄”,系其父吴康之所建。时值清末,外侮内忧,朝政日非。康之目不忍睹,则慕学陶潜慨然退居田园,并以渊明爱菊之意,自号“鞠隐”(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为“鞠隐山庄”。鞠隐山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有三进厅房和其它瓦屋40余间;外有围墙,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毁于“文革”之初。
房秩五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1929年,学校在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瞻阁,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年,管理处重修此阁。1989年,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由管理处主持,再度扩建了围墙,并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 浮山水路较为方便,上行可至庐江,下行出白荡,可达安庆、九江、芜湖、南京;加上山势险恶,多悬崖绝壁,内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历史上常成为兵家扎寨之所。
元末陈寨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扎寨浮山,从此战事不息。人称浮山为“陈寨”,即由此而来。妙高峰,就是当年陈友谅的点将台;屯兵峰,就是陈友谅的屯兵处;西南三里的长山,就是徐魏公的屯兵山;山下会圣岩景区,四关俱全,古寨石墙依然可见,这就是当年的陈、赵大本营-中军帐;天池周围的石骨上,到处可见圆孔,这就是当年的插旗处。还有保存完好的朱洪武炮台。
明末胡寨
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桐城一带活动达十年之久。据旧志载:“祟祯之季,寇乱四方,居人思所以卫难者,结堡于浮城,其四围东西留两门。”此次浮山扎寨,因堡长为胡其芬,故名“胡寨”。
清末占寨
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 敕赐大华严寺,古为浮山寺,南陈智者大师创建。右代重修,修缮后的浮山金谷禅寺最后毁于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遗址处创建浮山公学,即浮山中学之前身。
金谷禅寺,建于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莲树,故俗称“木莲阁”。入山门,步石级,可达大殿。殿两厢是倚岩而建的东、西楼,左侧是选佛岩,岩下建有僧厨。全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
壁立岩寺,初为道观,因宋代张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万历年间,改为佛寺。寺前原有“夕阳楼”一座,古朴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占地224平方米。清嘉庆时,有高僧慧莲在此驻锡,并于寺西建起“渡仙亭”,与“夕阳楼”相峙。寺庙毁于清末,但香客依然不绝。
观音岩寺,古称“啸月岩”,位于浮山西部,占地580平方米,寺名为明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前有僧房数楹,倚岩添瓦,就石为门。岩内设有“大士阁”,供奉白衣观音,门外有“云锦廊”,系明代连云禅师所建。是寺于50年代拆毁,今复建。
⑶ 浮山堰的相关故事
大柳巷和小柳巷的故事
开始,梁武帝派材官祖恒、水官陈承伯二位将军安排实施。祖、陈二位通过实地察看,都认为淮河这里虽窄,但淮水漂疾汹涌,沿岸沙土松散,难以垒堰,强硬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且合拢无期,力劝萧衍放弃筑坝计划。梁武帝萧衍一听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锹土可成山,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之说,岂有筑不成坝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异心。萧衍为表筑坝决心,不让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即令左右卫兵将祖、陈二位捆了斩首示众。杀了祖、陈二将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萧衍又派手下将领从徐州、扬州一线征集民夫,每20户抽5人,共征集民夫15万多人,加上5万多士兵达20多万人。民夫们不论是酷暑严寒,昼夜不停地挖土垒坝。随着磊坝合拢的接近,河水越来越凶猛。民夫们一倒下泥土,就被汹涌的河水冲出数十丈,一时无法合拢。当时有人献计用铁铸成世大的锅,锅内装土,沉入水底,可挡河水。于是,萧衍派人调集生铁十几万斤,铸成铁锅沉入水中,结果仍无济于事。萧衍急得是睡不能闭目,食不得其味,烦躁不安,常常亲自上阵监工,稍有不顺眼的就斩首抛入河中。加上天寒地冻,终日劳累,民夫冻死、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这时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兄叫大柳相,弟叫小柳相,看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为保护其他民夫,便主动向萧衍提出要跳入合拢处,钉成井字形木桩,迅速填进土石,能使大坝合拢。萧衍派人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一切准备妥当,柳氏孪生兄弟挽着臂膀跳入凶猛的河中。只听咚的一声巨响,猛如蛟龙的淮河水竟然调转头向回冲去。岸上众多民夫和士兵趁着空档,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子一齐填向坝口,不一会大坝合拢了。时间正好是梁天监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历时整整18个月。人们为了纪念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在沿坝栽上了许多柳树,并把泗洪沿河的一个镇子叫大柳相,浮山向东沿河的一个村镇子叫小柳相。后来,叫着叫着就被人们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
⑷ 夺走30万生命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水坝,你有听说过吗
原文
公元514年,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雄心勃勃,为了给予北魏军队沉重的一击,决定在淮河上构筑一个工程浩大的拦河大坝,壅水回流,水淹北魏军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
南齐末年,齐梁政权替换间,社会动荡混乱,齐将裴叔业以寿阳降魏。南梁建立后,梁魏在淮河沿岸经常发生拉锯战,寿阳作为北魏攻击南梁的前沿阵地,对南梁威胁很大。
梁武帝萧衍将构筑淮河拦河大坝的位置选择在今天安徽省明光市、五河县及江苏省泗洪县三地交界的淮河中下游浮山峡上。史称“萧粱堰”,又叫“浮山堰”。为构筑此堰,南梁政府动用役夫20万。因为兵士不足,又取派民夫,每20户令出5丁。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开国皇帝一般都是乱世枭雄,颇有些政治智慧和手法,才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硬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萧衍也不例外。他原本就和南齐皇室关系密切,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在齐明帝期间,萧衍曾领兵力退北魏大军,由此登上高位。齐明帝去世后,东昏侯萧宝卷即位,治国无术、暴虐无道。萧衍因而起兵诛杀萧宝卷,立萧宝融为帝,即齐和帝。
这个时候的萧衍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当然,这也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已不在皇帝手中。于是,公元502年,萧衍逼迫萧宝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并将萧齐皇族杀了个精光,建立了萧梁政权。
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去世时86岁高龄,是历史上仅次于乾隆的第二长寿的皇帝。很多人对萧衍的评价都是“半世功过”,意思是说,他当政的将近半个世纪中,前半段还算个政绩显著的明君;后半段则因为过度崇信佛教,甚至数次舍身出家,对内放纵腐败,最终导致“侯景之乱”,最终饿死台城。
欧阳修对萧衍的评价是: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
清康熙皇帝则认为: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萧衍下令构筑浮山堰那年刚好五十岁,是其在朝的第十三个年头。这一年是天监十三年,“天监”是其为政48年所用的7个年号中的第一个。照理说,这个时候的萧衍仍处在“有功在民”的英雄期间。
但是,浮山堰的构筑工程量浩大,并且异常艰难。《梁书》记载:“(天监)十四年,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浮山堰动工的第二年夏天,就因为瘟疫流行,导致死者相枕。史书没有告诉咱们究竟死了多少人,只说因为尸体太多,苍蝇蚊虫孳生,“蝇虫昼夜声相合”。到了这年的冬天,又是严寒相逼。《梁书》说:“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
于是,有人推算,只是因为构筑浮山堰,兵士、役夫死亡者,至少有十余万。
公元516年4月,工程浩大的浮山堰总算合龙完工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浮山堰)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也就是说,这是一座高度超过48米,有将近4000米长的土石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大坝,也是其时世界之最,领先世界足足600年。
可惜的是,浮山堰在其建造之初,就注定是一个一触即溃的“豆腐渣”工程。当拦河大坝选址浮山峡之后,便有人认为筑堰方案不可行,理由是“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力劝萧衍抛弃筑堰方案。但是,萧衍一意孤行。
浮山堰完工后,首先遭殃的是上游的大众。大坝以上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一片湖泽,难民哭声震天,尸骨遍野。而寿阳城的北魏军队却未伤毫发。他们早就在八公山上筑城,水涨起来了,就到山上躲避。
公元516年9月,《资治通鉴》说:“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以十余万战士、民夫的生命为代价构筑起来的浮山堰只是维持了四五个月,在淹死了上游无数平民之后,又一夕崩溃。滚滚洪水倾倒而下,裹挟着建在大坝上的军营里的无数将士,更卷走了淮河沿岸无数村落的平民大众,又是十余万人命丧黄泉。
中国的历史一向不注重数据的精准,咱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进行大致的推算。如果筑坝的南梁军民累死、饿死、病死、冻死者达到十余万人,溃坝时又有十余万人被洪水冲走,再加上蓄水时被淹没的灾民,那么,因为一座浮山堰而死的南梁军民,至少有30万人。
就这样,梁武帝用至少30万人的生命为自己的愚拙埋单。而在咱们的历史叙述里,他仍是一个“半世英明”的君主。
咱们是一个擅长于将一切坏事变好事的民族。不信你上网搜搜,会发现很多人在解读这座夺走了差不多30万人性命的拦河水坝时,仍孜孜不倦地教诲人们:虽然是“豆腐渣”,虽然注定要溃坝,但浮山堰工程的规模在其时是举世无双的,比国外最少领先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消灭的一页……
死于浮山堰的30万人,却很容易就被历史消灭了。
文明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建立在白骨累累上的,不是文明,一直都是丛林。
⑸ 浮山堰的介绍
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回省泗洪三县交答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梁天监十三年(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⑹ 柳巷镇的故事传说
传说,大柳巷和小柳巷的来历就源于世界先例浮山堰工程,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
梁武帝开始派材官祖恒、水官陈承伯二位将军负责此项工程。祖、陈二位受命后,前往浮山峡实地察看地形,一致认为这里淮河水面狭窄,且淮水漂疾汹涌,沿岸沙土松散,难以垒堰,强硬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工程合拢无期,成功无望。为此他们力劝萧衍放弃筑坝计划,另谋他策。梁武帝萧衍一听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锹土可成山,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之说,岂有筑不成坝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异心,想坏我大事。”萧衍为表筑坝决心,杜绝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命令左右卫兵将祖、陈二位捆绑起来,斩首示众。杀了祖、陈二将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
因萧衍夺取寿阳心情非常迫切,一意孤行,手下将领只得听命,他们从徐州、扬州一线征集民夫,每20户抽5人,共征集民夫15万多人,加上5万多士兵达20多万人。民夫们不论是酷暑严寒,昼夜不停地挖土垒坝。随着垒坝合拢的接近,河水越长越高,越来越凶猛。一笼笼土石倾倒下去,很快就被汹涌的河水冲到数十丈之外。1600米大坝几个月就完成了,而几十米缺口却长时间无法合拢。
于是有人献计,用铁铸成巨形大锅,锅内装进土石,沉入水底,可挡住河水。萧衍觉得可行,立即派人调集生铁十几万斤,铸成铁锅沉入水中,很快就被冲到下游,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汹涌的河水如同猛兽,滔滔东去,不听控制,无法驯服。
梁武帝萧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整天焦躁不安,食不甘味。萧衍脾气越来越坏,为了尽早合拢围堰,实现自己军事策略,常常亲自上堤监工,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负责工程的大臣被杀了一批又一批,稍有不顺眼的就斩首抛入河中,但依然不能奏效。
时值天寒地冻,民夫终日劳累,吃不饱,睡不好,累死、冻死、饿死、病死的成千上万,不计其数,死了就被扔进河水里,家人连尸首都找不到,许多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小孩失去父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这时工地上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大柳相,弟弟叫小柳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俩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会有更多的财产浪费在大坝上,会有更多的民夫死在这项工程上。为保护其他民夫,便主动向萧衍请缨,愿献出生命,跳入合拢处,钉成“井”字形木桩,迅速填进土石,促使大坝合拢,早日完成浮山堰工程。
萧衍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死马当着活马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火速派人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一切准备妥当,柳氏孪生兄弟每人抱着两根长长的木桩义无反顾地跳入凶猛的河中。只听“咚”的一声巨响,人们看见大柳相、小柳相跳下去一瞬间,身体突然变大,重重的砸了下去,牢牢地堵在大坝中间缺口之上,猛如蛟龙的淮河水不仅突然断流,竟然调转水头向回冲去,四根粗大木桩深深扎进大坝缺口泥中。岸上众多民夫和士兵趁着这个空档,拼命将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子迅速填进坝口,不一会大坝合拢了,挡住了水流。大柳相、小柳相也被埋在的土石之中。时间正好是梁天监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历时整整18个月的浮山堰工程终于宣告完成。
大家都认为是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的壮举感动了上苍,才让淮河水一时断流的,是大柳相、小柳相救了他们,要不是大柳相、小柳相用生命堵住缺口,还要有许多民夫死在工程上。为了感激大柳相、小柳相,为了彰显大柳相、小柳相兄弟义举,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大柳相、小柳相的恩德,大家自发在沿坝栽上了许多柳树,以示永久纪念,并把泗洪沿河的一个村子叫大柳相,浮山向东沿河的一个村庄叫小柳相。
后来这个地方遍地是柳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排排,一行行柳树,就象街巷,因为谐音,人们叫着叫着就就把大柳相、小柳相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大柳巷、小柳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淮河岸边较大的集镇和渡口。泗洪的大柳巷改叫四河乡,明光的小柳巷已成为柳巷镇了。
⑺ 临汾浮山县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遗迹及风景区
天圣宫古遗址 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 古郭城遗址
桥北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 北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史家坡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
齐 、唐造像碑 摩崖造像碑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
文庙大成殿 清微观 徐家安子战斗遗址
历史名人:
郑渊洁 1955年生。山西浮山县人。中国童话大王
⑻ 苏维埃政府的历史遗迹包括哪些地方
井冈山革命遗址、大南山革命遗址、延安革命遗址、茶陵革命遗址、浮山革命遗址等。
1、井冈山革命遗址
井冈山个旧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井冈山市境内,位于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的罗霄山山脉的中部。群山环绕,中部多盆地环绕,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进入井冈山,在那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以宜平为中心,包括宁康、永新、酃县275公里,以及吉安、安福、司、酃县的部分地区。井冈山革命遗址主要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的扎坪、茅坪、吴泾、吴无口。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批准井冈山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7年12月2日,井冈山革命遗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7年12月2日,它被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大南山革命遗址
丹南山革命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特别是红场镇,被指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场是二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大南山革命遗址的红场、红宫和革命口号石刻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革命文物单位。
红场镇原名“石船”,1961年为纪念革命遗址“红场”而改名为红场。红场是二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民国17年(1928年),红场就一直是东江革命根据地。
红宫原为红场镇林召村李宗祠,是朝阳县红军47团和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地方,也是彭阳军事学院第四分院的所在地。
大南山石刻革命口号分布在大南山的腹地。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史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3、延安革命遗址
延安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也是陕甘宁边区首府。它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后方,是革命的圣地。
严老网站的一个革命包括Fenghuangshan中央委员会的旧网站,老网站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Yangjialing,秘书处的旧网站党中央对枣园,老网站Wangjiaping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旧网站一般八路军总部,和老边区政府的网站。
此外,网站的陕西、甘肃和宁夏边境地区委员会,燕的宝塔,Qiaoxigou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的网站(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南泥湾,Qingliangshan新闻出版部门,中共中央党校,西北党中央、陕西、甘肃和宁夏边境地区银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等。,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Yan'anRevolutionoldsite被列入“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4、茶陵革命遗址
茶陵是中国工农兵政府的第一个诞生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宝贵的遗产。据统计,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茶陵共有革命旧址近100处,重要遗址7处。
5、浮山革命遗址
位于桐城东乡,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安庆的部分共产党人,转移到浮山,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因而当时的浮山成为安徽省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周恩来总理曾说:“浮山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⑼ 山东的古代文化遗址.古建筑或革命纪念馆
山东省会济南,因泉水多,有泉城之称。山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蓬莱仙阁、东岳泰山、孔子家乡曲阜。
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战国时为历下城,自晋以来历为州、府、郡治所。市区有风景优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于小巷、民居之间,构成独特的泉城风貌。文物古迹有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孝堂山汉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门塔,唐代龙虎塔、九顶塔、灵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黄石崖等名胜古迹。
青岛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明代中叶为防止倭寇侵袭,设浮山防御千户所。鸦片战争后,设总镇衙门。1897年后,曾被德、日、美列强先后占领。现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欧式、日式建筑。
曲阜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春秋战国时为鲁国都城,秦置鲁县,隋改曲阜。有孔子故里,孔府、孔庙、孔林和鲁国故城遗址。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古为齐国城邑。宋熙宁年间建土城,明清为东昌府治。城中央的光岳楼和城内的山陕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宋时建的13级铁塔,还有运河小码头、傅氏祠堂、范筑先纪念馆等文物古迹。
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都治营丘。后更名为临淄。西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都城,西晋以后,为州、郡、县治。齐国故城、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临淄墓群、桐林田旺遗址等古遗址、古墓葬。
邹城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孟子故乡。秦代始置驺县,北齐天保年间迁今址,唐代改“驺”为“邹”。孟庙及孟府和铁山、岗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古建筑重兴塔、传统街道亚圣庙街和野店遗址、邾国故城、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州市,苏禄王墓,明
肥城县,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东汉
济南市历城区,千佛崖造像(包括龙虎塔、九顶塔)
济宁市,崇觉寺铁塔,北宋
济宁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东汉
历城县,四门塔,东魏
聊城市,光岳楼,明
聊城市,聊城山陕会馆,清
栖霞县,牟氏庄园,清至民国
青州市,驼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东周
曲阜,曲阜孔庙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鲁国故城,周至汉
泰安市,岱庙,宋至清
泰安市,冯玉祥墓,1953年
滕县,薛城遗址,东周
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1888-1895年
潍坊市,十笏园,明至清
掖县、平度县,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县,临淄齐国故城,周
章丘县,城子崖遗址,新石器时代
淄博市,田齐王陵,战国
邹县,孟庙及孟府,明至清
邹县,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北周
全省共有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3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已被撤销的1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泰山、青岛崂山、胶东半岛海滨、博山、青州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济南、青岛、聊城、邹城、临淄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济宁、青州、淄博、蓬莱、潍坊、临沂、临清、莒县、烟台、惠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名胜。海拔1545米,相对高度1391米,在周围平原丘陵的衬托下,格外雄伟,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称号,也是历代封建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泰山不仅有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厚重璀璨的历史文化,泰山上下有20余处古建筑群、以及历代帝王与文人留下的1400多石刻。泰山是天然的山岳公园,又是中华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在泰山极顶的四个方向,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四大景观。
曲阜 孔庙 孔林 孔府(世界文化遗产)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过世一年后由鲁哀公建立。孔林本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延续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宗族墓地与人造林园。孔府也称“圣府”,紧邻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私人庄园,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府第。
AAAA级景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依据多项指标综合评定)
济南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池内立著“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书法家王钟霖墨迹。位于济南市内,东邻泉城广场,北接五龙潭公园。
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由济南众泉泉水汇流而成,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描述这里的济南美色。
灵岩寺旅游区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
青岛崂山风景区
崂山是道教名山,在黄海海岸拔海而立,风景变幻无穷。海拔约1133米,是中国海岸在线唯一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称号。
烟台 蓬莱阁景区
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
南山公园 位于烟台市内。
成山头风景名胜区 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又名“天尽头”。距离韩国94海浬。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威海卫——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创始地。
淄博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 鲁山国家森林公园
樵岭前溶洞 开元溶洞
聊斋园
蒲松龄的故居,写作聊斋志异的地方。
蒙山
海拔1156米,是山东的第二高峰。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相当高,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