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新闻
A. 汉长安城遗址的兴建与变迁
西汉和隋、唐三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在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以及西汉末的新莽、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黄巢、李自成等短暂立都于此。隋唐长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在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两处城址中间,间隔有一块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桥一带,东至浐河岸边。西汉以前,秦朝都城咸阳,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向东和向南发展,所以秦朝将城区向渭河南岸扩展,陆续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宫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宫,还有一座兴乐宫,即坐落在龙首原上 。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灭楚后,最初计划建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人建议,认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定都关中。当时秦朝宫室已经多遭项羽焚毁,只能暂时居住在秦朝旧都栎阳。
同年后九月,刘邦决定首先修复兴乐宫,并改名为长乐宫,以此为基础,兴建都城,取用当地一个乡聚的名称,名为长安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建成,朝廷百官由栎阳徙入长安。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长乐宫西侧兴建未央宫。未央宫和长乐宫东西并立在龙首原上,是汉长安城中的两座主要宫室,汉朝帝后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以后城中修筑的其他宫室都在这两座宫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这两座宫室,显然是有意利用龙首原的地势以显现帝王的威仪;同时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长乐宫由一系列建筑构成,整座宫室规模很大,宫内的主要建筑是长乐宫前殿,东西近50丈,进深约12丈;另一所重要建筑为长信宫。西汉诸帝仅刘邦常居长乐宫,从惠帝开始直到平帝,以后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宫,而将长乐宫作为太后的寝宫。长信宫即皇太后在长乐宫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前殿,其规模与长乐宫前殿大体相当,东西50丈,进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汉武帝时重新整修未央宫,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筑,并改造原有宫殿,将未央宫前殿改造成以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槛 。 汉武帝以后,长安城中再没有大规模的兴建,一直维持着原来的规模。经过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无数次战争动乱,长安城日益凋敝残破。虽然在北周时期,还沿用汉长安城作为都城,但由于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不易修复,同时龙首原北侧,逼近渭河,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于是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便决定在龙首原南侧,另建新都。
B. 汉长安城遗址为什么被当地人称作yang城
只听过斗城这个别称
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专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属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
C. 汉长安城遗址的主要景点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区境内, 西为皂河,东为团结水库(汉城湖),遗址周边有渭、泾、灞、沣等多条河流,大尺度的历史环境包括南部的秦岭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观体系。得益于历代王朝与遗址区群众的倾力保护,历经2200多年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
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 群。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围夯筑宫墙,墙基宽20米,周长1万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宫墙的四面有门。宫内的殿址破坏严重。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未央宫遗址现有多座夯土台基耸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达15米。桂宫位于未央宫的北边靠近城的西墙,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现存于夹城堡村东的夯土高台,可能是桂宫的明光殿基址。西城外的建章宫遗址保存下来的遗迹甚多,如北阙、凤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阁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见。
武库遗址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平面为横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围墙,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0米,内有库房基址7处,出土一批铁兵器和铜兵器。南郊的礼制建筑群遗址,以汉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辟雍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中间为一座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夹室,四边有四堂。这组中心建筑外围方形夯土墙,每边长235米,基宽1.8米,四面辟门,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边为圜水沟,直径约360米,周长1156米,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圜水沟与四门相对处又各有一小水沟围绕。此组建筑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王莽九庙遗址,共发现12座建筑基址。1~11号建筑基址为一组,外边围绕每边长1400米的方形夯土墙。12号建筑基址另为一组,位于南墙的外侧中部。这12座建筑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外有近方形的围墙,墙的四面辟门。出土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其位置和规模,都与《汉书·王莽传》所载的“王莽九庙”相符。
在汉长安城内外还发现汉代制陶、铸钱、冶铸等作坊遗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带,发现烧造陶俑和铸铁的作坊遗址;未央宫北的石渠阁遗址,城东阎新村附近的离宫遗址,城西建章宫范围内的好汉庙、窝头寨,城东南的老君殿、枣园村,昆明池南沧浪河畔的西赵村,城东清明门外等处,都发现有汉代的铸钱作坊遗址;直城门附近则出土有制造兵器的陶范;在城西南角墙外约300米处还出土了铜锭10块。
(1)城墙,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周长约25。7公里。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
(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
(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
(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
(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
(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
(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
(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
(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
(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
(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
(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D. 汉长安城遗址公园老百姓如何安置
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内村庄搬迁在即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庞博 2012-10-19
10月12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到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调研,详细了解遗址保护、组织架构、搬迁安置等情况。他要求继续加快工作进度,按照文物保护原则,把汉长安城遗址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工程。
为迎接明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专家的考核,西安市已确定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项目的搬迁安置工作方案,丝绸之路起点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
区内的未央宫遗址,将于今年十月下旬启动并力争年底前完成遗址内村庄搬迁和集中安置工作。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文物本体的勘探、测绘工作已完成,遗
址保护先期启动项目规划初稿已形成。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内涉及周河湾村、天禄村等9个村庄的搬迁安置。将西安北三环以北、第四污水处理厂西侧作为搬迁集中安置用地;西安市明确宅基地确权范
围内二层以下按照“拆一还一”政策安置,二层以上未建者按照每平方米650元标准给予奖励;安置地范围内8个村、2400多亩土地的征地协议签订工作已完
成,有关方面已筹措资金作为搬迁安置启动资金。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城垣内遗址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宫遗址区9.38平方
公里;遗址内有4个街道办、65个村庄约6万余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和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乾陵及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等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名单,将于明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核。
E.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中国陕西网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近日编制完成。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达75.0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将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
规划范围分三大部分
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学等单位正式开始展开规划编制,近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包括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礼制建筑遗址区三个部分,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保护中将以汉长安城城址区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并对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遗址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范围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光路以西、大兴路以北、西三环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西三环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北、建章宫西侧距建章宫西宫墙约380米的规划道路以东、丰产路西段以南的区域,总面积9.38平方公里。
礼制建筑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大兴路以南、丰登北路以西、社稷遗址南围墙向南350米的东西向平行线以北、阿房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
保护区划分四个等级
规划中将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分为1类和2类)、遗址景观协调区四个等级。
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城墙、城门、城壕、道路、宫殿、官署、礼制建筑等汉代遗迹和北朝后期至隋代的宫殿、寺院等遗迹本体进行有效保护,根据本体保存现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
对于保护区内的1类建设控制地带即属地下遗址埋藏区和可能埋藏区,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近期维持现状,远期该区域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护。如建章宫东半部和礼制建筑遗址区部分区域被工厂等单位占压,目前均维持现状,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筑。2类建设控制地带将以保护遗址空间格局及遗址景观环境为中心,以绿化为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和规划,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
遗址景观协调区内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围的空地和绿地,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形成遗址外围景观视觉通道和良好的环境背景。
新闻背景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沿用时间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统一帝国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和象征,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历史上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环境优化区、居民休闲区场所和旅游观光地,将优化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
将建1万平方米博物馆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将通过多种方式对遗址、遗物进行展示。将建设四大展示区,还将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解释说,展示对象主要为遗址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汉代各类遗址、遗物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遗物,也包括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遗址的地点和保存状况,分别采用露天原状、馆场、标识、基址复原、原状复原、虚拟和模拟等展示方式,实施必要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并选择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展示。将形成宫殿官署遗址展示区、东西市遗址展示区、环城遗址展示区、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展示区、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等主题功能区,形成合理的展示和旅游观光路线,方便市民游览。另外,规划在“西安门”外建设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绿化面积可达30余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还将大量种植绿色植物,绿化面积可达30.35平方公里,届时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将拆除叠压在遗迹本体上和重点保护范围内与遗址保护、展示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理有害植被。保留的村落和房屋建筑、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将与遗址风貌相协调。
遗址区内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遗址景观造成破坏的企业,将汉长安城城址区纳入西安市政环卫处理系统,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另外,将最大范围地进行绿化,从而改善遗迹本体的保存环境、遗址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绿化的位置、程度和植物品种的选择,须符合保护和展示遗迹本体及景观的要求。
据了解,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绿化种植面积16.2平方公里,加上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土地,绿化面积可达到30.3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段范围内土地面积的66.73%,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保护区内1.4万余居民要迁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于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的居民则需要搬迁,据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约3946户、14442人要搬迁。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说,2005年,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有55个行政村、13882户、50788人,其中有1731户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之上,对遗迹造成较大破坏。遗址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人为破坏是遗址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此次规划确定逐步搬迁重点保护范围内的村落,在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范围之外、经考古工作确认地下无保存价值遗址的区域,现有居民可不搬迁。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需要搬迁的居民约3946户、14442人,约占保护范围内现有人口总量的28.44%。
需要搬迁的村落和居民尽可能近地安置,在现有的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实行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换。将占压遗址本体的村落和居民搬迁到不占压遗址本体的地方;原来的村落用地置换为遗址保护用地和农田,原来的部分农田置换为村落用地。
根据遗址区搬迁居民的需要,在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以北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南侧规划居民搬迁安置地。
相关新闻
梁带村遗址保护严防盗墓
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曾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梁带村遗址将采取严密的安防及环境监控措施保护遗址,并建设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处黄河西岸。遗址发掘之初盗墓贼十分猖獗,墓葬区有百余座墓葬,而目前也仅有少数墓葬发掘。
F. 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被古城西安遗忘了!
没有遗忘,正在申请世纪文化历史遗产名录,开发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复建甘泉宫。
G. 汉长安城遗址规划图
根据《汉长安城遗址环城景观带建设规划》,在遗址外围环城区域将构建集历史民俗内文化区、公园文化展示容区、旅游服务区等为一体的环城景观带文化经济板块,其中,公园部分将超过1000亩。
汉长安城遗址占地36平方公里,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宫殿群。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在西安建都的13个王朝中,10个王朝以汉长安城为都。汉长安城遗址也是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长期以来,该区域内实行的是禁止开发的政策,各项事业发展都远远滞后于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