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盐县城遗址
① 东平湖底是否真的淹没着一座古代的大城
东平历史悠久,西周时境内就有须句国。秦代,境内有须昌(今埠子坡)、无盐(今无盐村)、张县(今霍庄)等县。西汉,增置富城(治所无考)、章县(今鄣城)、东平国(国治宿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唐代,设节度使(治所须昌),宋设东平府,元设东平路,明、清称东平州。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决口,淹没须昌城,从此形成了《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须昌则沉入水底。
郡守便上书皇帝,说须昌城已经不适合居住,希望把郡城迁出去。于是郡城便迁到了州城,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平县城又是在1982年从州城迁来的。东平的根——须昌城则带着往昔繁华的记忆,沉入了东平湖底。
如今从史料中依然能找到须昌城的踪影。民国《东平县志》记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遗址今淤水中。”清代进士蒋作锦所著《须昌城考》记载,埠子村西有东岳庙,系须昌城东关,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门”二字,系县城南关.
② 汶上县的历史
汶上县境内约抄在15000年前袭,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汶上景色(15张))、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③ 霸王坟古墓群的西楚霸王之墓
项羽自刎乌江,《史记·项羽本纪》(下简称“本纪”)有载: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自刎以后,汉将争夺项王尸骸,或有自相残杀者死数十人。王翳势强,得项羽头颅,吕马童与杨喜吕胜杨武等四将,各得一体,持向汉王前报功。汉王命将五体凑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为涅阳侯。
据《史记》记载,项王战败自刎乌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只有鲁县不降服,他们不相信项羽已死。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兵临城下,“犹闻弦诵之声”。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便取项王头颅给鲁人看,守城李将军自刎,鲁地父老投降。因为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且谷城一带又是项羽的根据地,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现在位置,并建祠堂以祭祀。汉王亲自发丧,恸哭离去。此事也见《本纪》(另《资治通鉴》中与《本纪》所记同):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另外还有两地称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和县乌江镇凤凰山,附近还有虞姬坟,传说在项王自刎后葬于此,又因是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墓成后有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扩建。后屡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1984年重建享殿五间,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法家林散之、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等题写的楹联等。所见项羽陵墓呈椭圆形,砌以青石。墓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风“题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时有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等也曾于此处凭吊题诗。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称“霸王坟”,位于曲阜西周鲁国故城东北角之东约100米处,原封土直径约50─60米,现存封土直径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也就是当地传说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编纂的《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当地也有霸王故事的传说,也有个别名人记诗,如清代颜光猷《赞霸王坟》诗:“四面楚歌霸业移,乌江战败有谁知,鲁人尚自终臣节,闭户弦诵拒汉师”。
那么,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墓究竟是哪儿呢?笔者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依据最早的史料探讨真正的项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纪》了,即“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明确指出项羽是葬于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进一步说明项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记》作者司马迁距楚汉战争时间较近,也应最详实。 《史记》中的“谷城”,就是后来的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非是今之东阿县。《辞海》记:“春秋时齐国谷邑,秦代称为谷城,也称小谷,明洪武八年后设东阿县”。汉时置谷城县,与东阿并立两县,同属东郡,北齐时省谷城入东阿县(今旧县乡北东阿镇)。隋开皇16年,由原东阿县析置阳谷县,是取原东阿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春秋时期为齐国之阳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东(按:应为“阳谷店”,“王古店”是讹称)。因地处谷山(又称谷城山、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北)谷城(今东阿镇)之间,故称阳谷,阳谷、谷城非一城也,更异于湖北襄樊市之谷城县。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改道,东阿县治也数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历史上记载项羽墓在谷城的较多,如三国魏时王象、刘劭等编纂的《皇览》
项王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篇: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又北过临邑县东,……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
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记项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项羽墓在蕲县东七十里,汉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此又有墓,按《汉纪》,斩羽东城,楚悉定,独鲁不下,乃持羽头示其父兄云云。《项羽传》,杨喜等五人,各分其一体,岂此葬其体,谷城葬其头也。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史记》汉高祖以卢贡礼葬项王谷城,即“济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谒项羽墓,也有一篇《东阿县西楚霸王墓记》
予以屠维之岁始夏之月,夜抵东阿县于舍第。及长白谬君寻西楚霸王之墓。维时暑目倾谷,美风满山。元扃既臻,双垄兀云。寻碑读之,云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焉。嗟呼,史迁不乱,其名列五代并遗其说,独使天横之客扬义魄于车湖,彭越之臣振哀声于西日,予实恨焉。且夫世之谓大王者,徒以淮阳。旧汉范增本楚生简贤之名,虞兮一致骏焉。———楚邦遗臣,独高埋舄之谊,大王之爱士至矣,将军之报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从之,较兴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于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纲,破古今之殊说。可知无松濯濯,不偃汉家之大风。是为记。
上述史书所记谷城、项羽墓,其地理位置与现在相符。《东阿县志》亦有:
汉项羽墓 在县城南,汉高帝既灭楚,鲁犹为项羽守,乃将项羽头示鲁兵,乃降。遂以鲁公礼葬于谷城。皇览曰:“谷城县东十五里有项羽冢”。《水经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项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览》所云非也。《述征记》云在谷城西北三里,盖本之《水经》云。《汉书》注,宋自以宋叫谷熟县,为项王葬所,非是。
另外,《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东阿县志》言项王墓“在县城南”,鲁西的“谷城”之称明清时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在“县城南”。今项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遗址(按:王古店村东),就是周汉时期的谷城城邑遗址。《县志》所指“《皇览》所云非也”,应是依据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断古时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历史上较为有名,战国时齐国襄公与其异母妹文姜(原鲁桓公之妻)淫乱的丑事就曾发生在这里,二人曾在这里游乐月余,鲁庄公32年春,鲁庄公发丁夫为管仲在这里筑城,作为他的私邑,称小谷。鲁僖公元年和3年,鲁僖公先后两次会齐侯、宋公、江国人、黄国人在谷城结盟,商议讨伐楚国。11年夏,鲁僖公和夫人姜氏在这里会见齐侯。28年春,齐国因为楚国攻取谷城之故,联合晋国抗楚。此年4月,晋、楚战于城濮,楚国大败。晋国军队谷城停留数日而还。鲁文公17年6月,鲁文公与齐侯盟于谷城。七月,鲁文公从谷回国。
鲁宣公14年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城。并会见晏桓子,与他谈论鲁国礼乐。鲁成公17年11月,齐国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谷城属济北郡。汉高祖12年,丞相张良跟从皇帝过济北,得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
我们现在仍能看到这个谷城遗址,它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基本呈方形,东西800米,南北900米。其东、南、北三面环山,有东西向的两条山水沟在遗址内穿过。土质为山间黄粘土与坡积物混合土,文化层厚在1.5米~4.5米之间。地表暴露物有夹砂瓮罐陶残片、夹砂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片、豆盘、红烧土块及大量蚌片,并有残存较大灰坑,为商至汉遗址。这个遗址约是春秋时期的“小谷”。在项羽墓附近,也是一个古代商至汉遗址区,东西80米,南北150米。为山间台形地,文化层厚约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夹砂红褐陶鬲足、泥质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饰绳纹。证明这一带早期就是人们的生活居住区,同时也证明了历史上的谷城的真实存在。旧县乡项羽墓的存在,并非历史非言,不过埋葬的只是项羽头颅。古时若人身首异处,则以头葬为准,旧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黄帝大败以后,被押到黄帝军中夔鼓下杀死,为了预防他变成妖精,黄帝就把蚩尤的身体肢解,分处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运城都有蚩尤冢。但历代史记多人为在“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他的头颅,古时人们常于十月祭祀蚩尤。他处为其肩髀等,则没有祭祀。楼兰古城还出土有所谓木尸,死者只余头颅,身躯及下肢用木头雕成,木棍代替双臂。这是远里家乡之人若客死异乡,亲友只能把人头带回家乡,然后以树木制成身躯安葬,是以头为重,代表着人的灵魂。所以说这里就是项羽的真实墓葬。至于汉高祖刘邦也仰慕项羽是英雄,给他是否配有完身,则不得而知了。
至于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与当时项羽自刎乌江、鲁城(曲阜)难下有关,已有先人指出其两墓地为项羽“衣冠冢”,则非为项羽真实墓葬。这是后人为纪念或据传说故事臆会而空穴来坟,旧县乡霸王墓才是正说。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后葬余陕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乡就有他的墓臧,在腊山村附近,只不过是埋葬他的衣冠罢了,也时其后认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今东平县旧县乡一带东阿等曾是项羽的根据地之一,因为东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群雄争霸,多占取东平,楚霸王项羽就是把东平即鲁西南一带作为根据地之一,横扫中原。
项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苏宿迁市,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其祖父项燕,在秦朝为官,其季父是项梁。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相羽见秦王,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足见项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梁、项羽叔父二人于会稽起事,队伍逐渐壮大,图谋霸业,扶立楚国旧子熊心为怀王。一路北征,进于齐鲁。首先攻占亢父(时属东平无盐县地),又和齐将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一起去援救东阿(属东平地),在东阿大败秦军,并击破东阿附近的秦军。东阿一战使楚军力量壮大的起始点,楚军遂在东原一带屯兵驻城,作为根据地,兵出四击,攻击秦军。项梁欲联合齐军西进,但田荣因齐国故相田角之故不肯发兵,于是项梁派沛公刘邦和项羽另外去攻打城阳,屠戮了这个县。继续西进,取濮阳,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复回头攻打外黄。
在定陶战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项梁死,楚怀王任命爱将宋义为上将军,以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发兵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项羽稍不得势。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认为赵国情况危急,“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应该立即战斗,宋义则认为不如座山观虎斗,胜败属谁对楚军都有利,并蔑语项羽:“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不听指挥者皆斩,以此威胁项羽。宋义较自私,因齐国无相国,凭楚军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齐国任相,亲自送到无盐,饮酒高会。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我们合力攻秦,他却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秦取赵国,势会更强。定陶暂败,怀王坐不安席,集全军于宋义一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项羽突进军帐,斩其首,对外则言宋义合齐反楚,怀王暗令我诛之。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开始是相家立楚,今又平乱,遂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于是项羽拥权,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至无盐,把他杀了。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统率诸军,名扬诸侯。项羽激励楚军,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败秦军。项羽居诸侯之首,召见诸侯将领,他们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后来项羽攻下秦朝咸阳都称,废怀王自己称王,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后来项羽又凭借东原之地,平叛齐乱,收取齐鲁全境,进而把山东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根据地。刘邦离楚称汉王后,楚汉相争,在东原附近也经过数次战斗,如公元前205年,项羽引兵“至城阳(今菏泽),进谷城,至济北战田荣”,后又“大破汉军,汉军皆走,项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但由于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最终败于刘邦。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年仅31岁。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
历代文人骚客及行政官员也多有前来凭吊者,如南北朝时庾有吾、宋王尔梅、明赵邦彦、清顾炎武等,其中明代诗人张方处有《项王墓诗》二首,一为:“百二秦关王气孤,八千横扫仗昆吾。山围铧领荒坟在,水绕清溪故国无。花草千年迷往事,精灵异代想图雄。李君节义邱山重,春史无名问老夫”。清代进士德清人俞樾在《项王墓》诗中亦有“已置头颅生赠客,还留魂魄战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时节,乡人亦聚此拜祭。
项羽起于民间,三年灭秦,分封王侯,自号“霸王”,势位虽短,但“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故事也历代流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颂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谱写成《霸王别姬》千古绝唱。政通人和,文化兴盛,在我们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经济,深入挖掘东平古代历史文化之机,名人文化效应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河口市区南约16.5公里处仙人渡安家岗村汉水东岸的冈地上。分布范围约25万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门已发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有大量青铜器和珍贵的竹简,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属典型的楚墓。墓地现仍存有四座较大的封土堆,底径约20~40米,高约3~8米。其中位于南部的双冢子较大,当地人俗称霸王坟。周围还有许多战国时期的中小型楚墓。
④ 东平镇的遗址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阳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处,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宋开宝年间(968 -975年)。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圆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莲台,面目端庄,双目微合,神态凝重,肃穆伟岸。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我国其它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实属少见。主像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小龛。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龛旁刻有像主题记,笔法雄健,字体由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韵。东壁最下方有一长方形龛,内雕《涅槃图》。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弟子们围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头,或抱脚,神态各异。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唐窟位于隋窟西侧上方20米刻的峭壁上。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内有造像3尊,中为一圆雕主像,高2.4米,两膝下垂,面南端坐,高内髦,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似菱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整个头部统一和谐,比例匀称,雕刻极精细,通体光亮 形态逼真。主像两侧各有一侍者,踏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裟、樱珞,亦通体磨光。
宋窟位于最东侧,内有造像12尊,是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型与面目酷似鉴真肖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
与造像同时的有造像题记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学者陆增祥曾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题记及寥外部分题记载入《八琼室金石补正》 一书。
除造像及题记外,摩崖上还有一些赞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白佛山赞》最佳,阴刻,字体汉隶,脉出《张迁碑》,笔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朴实。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街道办人文自然资源丰厚。境内有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稻屯洼。东平最早的学府龙山书院。境内有东平国故城、无盐故城、无盐大捷等遗址和赵桥、焦村、石马、王村、虹桥、井仓、古台寺、护驾村、李范村、无盐、一担土、大井及县城内汉墓群。有的汉墓仍有高大的封土。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街道办宿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 余米。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3,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中层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铁质的锄、犁等。1972年,遗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皇城区位于城的西南侧,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 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推平,当时出土了一些金银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遗址北部曾出土有珍贵文物。如焦园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一次出土虎符竟达十多枚,专家鉴定为晋代遗物。虎符长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铜铸成,伏虎状,通体有虎斑条纹,错金铭文刻于虎颈和背缝处凸起的长条形窄台上,需两半扣合方读。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时所用的凭证。又称“兵符”。还从附近村民手中征集到许多汉代铁制生产工具以及花纹不同的瓦当、路钉砖、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物已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从文化层和出土物推知,汉东平国之前和之后该城仍为先人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
⑤ 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名胜古迹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⑥ 东平有哪些旅游景点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708个行政村。东平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境内有众多品味级别较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东平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尚书》禹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平历代人才辈出。汉代有率众起义大败王莽军取得“无盐大捷”的农民英雄索卢恢,“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隋代有率众参加瓦岗寨起义的程咬金。宋代有父子双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元代有农学家王祯、杂剧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王宪、杜三策。民国时期有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纪念馆的吕彦直。
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为东平留下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东平是全省文物大县,现有古遗址、古墓群、石刻造像、摩崖刻经15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城西部的白佛山,有佛教石刻造像138尊,被载入《中国名胜大典》,其中的大佛石刻造像为国宝级文物。在东平故城出土的东汉张迁颂碑,被故宫博物馆列为历代书法八件精品之一。东平湖畔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有我国目前所知南北朝之前最大刻字。境内的东平湖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三面环山,山水相连,风光秀丽,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风景名胜区,是山东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湖西岸的腊山,山势挺拔,林木茂胜,以奇、险、幽著称,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标兵之一。
⑦ 霸王墓的史料记载
项羽自刎乌江,《史记·项羽本纪》(下简称“本纪”)有载: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自刎以后,汉将争夺项王尸骸,或有自相残杀者死数十人。王翳势强,得项羽头颅,吕马童与杨喜吕胜杨武等四将,各得一体,持向汉王前报功。汉王命将五体凑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为涅阳侯。
据《史记》记载,项王战败自刎乌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只有鲁县不降服,他们不相信项羽已死。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兵临城下,“犹闻弦诵之声”。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便取项王头颅给鲁人看,守城李将军自刎,鲁地父老投降。因为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且谷城一带又是项羽的根据地,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现在位置,并建祠堂以祭祀。汉王亲自发丧,恸哭离去。此事也见《本纪》(另《资治通鉴》中与《本纪》所记同):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另外还有两地称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附近还有虞姬坟,传说在项王自刎后葬于此,又因是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墓成后有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扩建。后屡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1984年重建享殿五间,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法家林散之、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等题写的楹联等。所见项羽陵墓呈椭圆形,砌以青石。墓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风“题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时有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等也曾于此处凭吊题诗。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称“霸王坟”,位于曲阜西周鲁国故城东北角之东约100米处,原封土直径约50─60米,现存封土直径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也就是当地传说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编纂的《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当地也有霸王故事的传说,也有个别名人记诗,如清代颜光猷《赞霸王坟》诗:“四面楚歌霸业移,乌江战败有谁知,鲁人尚自终臣节,闭户弦诵拒汉师”。
那么,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墓究竟是哪儿呢?笔者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依据最早的史料探讨真正的项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纪》了,即“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明确指出项羽是葬于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进一步说明项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记》作者司马迁距楚汉战争时间较近,也应最详实。
关于谷城及相关项羽墓的史记
《史记》中的“谷城”,就是后来的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非是今之东阿县。《辞海》记:“春秋时齐国谷邑,秦代称为谷城,也称小谷,明洪武八年后设东阿县”。汉时置谷城县,与东阿并立两县,同属东郡,北齐时省谷城入东阿县(今旧县乡北东阿镇)。隋开皇16年,由原东阿县析置阳谷县,是取原东阿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春秋时期为齐国之阳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东(按:应为“阳谷店”,“王古店”是讹称)。因地处谷山(又称谷城山、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北)谷城(今东阿镇)之间,故称阳谷,阳谷、谷城非一城也,更异于湖北襄樊市之谷城县。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改道,东阿县治也数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历史上记载项羽墓在谷城的较多,如三国魏时王象、刘劭等编纂的《皇览》:
项王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篇: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又北过临邑县东,……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
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记项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项羽墓在蕲县东七十里,汉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此又有墓,按《汉纪》,斩羽东城,楚悉定,独鲁不下,乃持羽头示其父兄云云。《项羽传》,杨喜等五人,各分其一体,岂此葬其体,谷城葬其头也。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史记》汉高祖以卢贡礼葬项王谷城,即“济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谒项羽墓,也有一篇《东阿县西楚霸王墓记》予以屠维之岁始夏之月,夜抵东阿县于舍第。及长白谬君寻西楚霸王之墓。维时暑目倾谷,美风满山。元扃既臻,双垄兀云。寻碑读之,云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焉。嗟呼,史迁不乱,其名列五代并遗其说,独使天横之客扬义魄于车湖,彭越之臣振哀声于西日,予实恨焉。且夫世之谓大王者,徒以淮阳。旧汉范增本楚生简贤之名,虞兮一致骏焉。———楚邦遗臣,独高埋舄之谊,大王之爱士至矣,将军之报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从之,较兴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于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纲,破古今之殊说。可知无松濯濯,不偃汉家之大风。是为记。
上述史书所记谷城、项羽墓,其地理位置与现在相符。《东阿县志》亦有:
汉项羽墓 在县城南,汉高帝既灭楚,鲁犹为项羽守,乃将项羽头示鲁兵,乃降。遂以鲁公礼葬于谷城。皇览曰:“谷城县东十五里有项羽冢”。《水经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项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览》所云非也。《述征记》云在谷城西北三里,盖本之《水经》云。《汉书》注,宋自以宋叫谷熟县,为项王葬所,非是。
另外,《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东阿县志》言项王墓“在县城南”,鲁西的“谷城”之称明清时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在“县城南”。今项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遗址(按:王古店村东),就是周汉时期的谷城城邑遗址。《县志》所指“《皇览》所云非也”,应是依据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断古时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历史上较为有名,战国时齐国襄公与其异母妹文姜(原鲁桓公之妻)淫乱的丑事就曾发生在这里,二人曾在这里游乐月余,鲁庄公32年春,鲁庄公发丁夫为管仲在这里筑城,作为他的私邑,称小谷。鲁僖公元年和3年,鲁僖公先后两次会齐侯、宋公、江国人、黄国人在谷城结盟,商议讨伐楚国。11年夏,鲁僖公和夫人姜氏在这里会见齐侯。28年春,齐国因为楚国攻取谷城之故,联合晋国抗楚。此年4月,晋、楚战于城濮,楚国大败。晋国军队谷城停留数日而还。鲁文公17年6月,鲁文公与齐侯盟于谷城。七月,鲁文公从谷回国。
鲁宣公14年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城。并会见晏桓子,与他谈论鲁国礼乐。鲁成公17年11月,齐国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谷城属济北郡。汉高祖12年,丞相张良跟从皇帝过济北,得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
我们现在仍能看到这个谷城遗址,它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基本呈方形,东西800米,南北900米。其东、南、北三面环山,有东西向的两条山水沟在遗址内穿过。土质为山间黄粘土与坡积物混合土,文化层厚在1.5米~4.5米之间。地表暴露物有夹砂瓮罐陶残片、夹砂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片、豆盘、红烧土块及大量蚌片,并有残存较大灰坑,为商至汉遗址。这个遗址约是春秋时期的“小谷”。在项羽墓附近,也是一个古代商至汉遗址区,东西80米,南北150米。为山间台形地,文化层厚约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夹砂红褐陶鬲足、泥质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饰绳纹。证明这一带早期就是人们的生活居住区,同时也证明了历史上的谷城的真实存在。旧县乡项羽墓的存在,并非历史非言,不过埋葬的只是项羽头颅。古时若人身首异处,则以头葬为准,旧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黄帝大败以后,被押到黄帝军中夔鼓下杀死,为了预防他变成妖精,黄帝就把蚩尤的身体肢解,分处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运城都有蚩尤冢。但历代史记多人为在“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他的头颅,古时人们常于十月祭祀蚩尤。他处为其肩髀等,则没有祭祀。楼兰古城还出土有所谓木尸,死者只余头颅,身躯及下肢用木头雕成,木棍代替双臂。这是远里家乡之人若客死异乡,亲友只能把人头带回家乡,然后以树木制成身躯安葬,是以头为重,代表着人的灵魂。所以说这里就是项羽的真实墓葬。至于汉高祖刘邦也仰慕项羽是英雄,给他是否配有完身,则不得而知了。
至于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与当时项羽自刎乌江、鲁城(曲阜)难下有关,已有先人指出其两墓地为项羽“衣冠冢”,则非为项羽真实墓葬。这是后人为纪念或据传说故事臆会而空穴来坟,旧县乡霸王墓才是正说。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后葬余陕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乡就有他的墓葬,在腊山村附近,只不过是埋葬他的衣冠罢了,也时其后认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东平和项羽关系渊源
今旧县乡一带东阿等曾是项羽的根据地之一,因为东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群雄争霸,多占取东平,楚霸王项羽就是把东平即鲁西南一带作为根据地之一,横扫中原。
项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苏宿迁市,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其祖父项燕,在秦朝为官,其季父是项梁。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相羽见秦王,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足见项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梁、项羽叔父二人于会稽起事,队伍逐渐壮大,图谋霸业,扶立楚国旧子熊心为怀王。一路北征,进于齐鲁。首先攻占亢父(时属东平无盐县地),又和齐将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一起去援救东阿(属东平地),在东阿大败秦军,并击破东阿附近的秦军。东阿一战使楚军力量壮大的起始点,楚军遂在东原一带屯兵驻城,作为根据地,兵出四击,攻击秦军。项梁欲联合齐军西进,但田荣因齐国故相田角之故不肯发兵,于是项梁派沛公刘邦和项羽另外去攻打城阳,屠戮了这个县。继续西进,取濮阳,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复回头攻打外黄。
在定陶战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项梁死,楚怀王任命爱将宋义为上将军,以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发兵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项羽稍不得势。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认为赵国情况危急,“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应该立即战斗,宋义则认为不如座山观虎斗,胜败属谁对楚军都有利,并蔑语项羽:“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不听指挥者皆斩,以此威胁项羽。宋义较自私,因齐国无相国,凭楚军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齐国任相,亲自送到无盐,饮酒高会。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我们合力攻秦,他却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秦取赵国,势会更强。定陶暂败,怀王坐不安席,集全军于宋义一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项羽突进军帐,斩其首,对外则言宋义合齐反楚,怀王暗令我诛之。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开始是项家立楚,今又平乱,遂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于是项羽拥权,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至无盐,把他杀了。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统率诸军,名扬诸侯。项羽激励楚军,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败秦军。项羽居诸侯之首,召见诸侯将领,他们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后来项羽攻下秦朝咸阳都称,废怀王自己称王,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后来项羽又凭借东原之地,平叛齐乱,收取齐鲁全境,进而把山东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根据地。刘邦离楚称汉王后,楚汉相争,在东原附近也经过数次战斗,如公元前205年,项羽引兵“至城阳(今菏泽),进谷城,至济北战田荣”,后又“大破汉军,汉军皆走,项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但由于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最终败于刘邦。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年仅31岁。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
历代文人骚客及行政官员也多有前来凭吊者,如南北朝时庾有吾、宋王尔梅、明赵邦彦、清顾炎武等,其中明代诗人张方处有《项王墓诗》二首,一为:“百二秦关王气孤,八千横扫仗昆吾。山围铧领荒坟在,水绕清溪故国无。花草千年迷往事,精灵异代想图雄。李君节义邱山重,春史无名问老夫”。清代进士德清人俞樾在《项王墓》诗中亦有“已置头颅生赠客,还留魂魄战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时节,乡人亦聚此拜祭。项羽起于民间,三年灭秦,分封王侯,自号“霸王”,势位虽短,但“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故事也历代流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颂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谱写成《霸王别姬》千古绝唱。政通人和,文化兴盛,在我们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经济,深入挖掘东平古代历史文化之机,名人文化效应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⑧ 三国时期各个州的险要之地
曹魏邺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了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魏洛阳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吴武昌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吴建业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
⑨ 请问唐朝时的中都是现在的哪里
长安
⑩ 谁知道山东汶上县历史,谁知道这个县里次丘镇名字的…
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
汶上景色(15张))、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张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全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现在,全县面积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汶河,与肥城、东平相望。
次丘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该镇以驻村次丘而得名。清末与民国初年分属南、西两乡,抗日战争时期属三区,解放战争时期属南旺乡,1948年解放建政属三区(高庄),1956年撤区并乡时分属白马河,鹿角湾、次丘三个乡,后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卫星人民公社,同年底改次丘人民公社,1984年撤次丘人民公社,建次丘区,下设5个乡(次丘、高庄、白马河、鹿角湾、西温口)。1985年成立次丘乡,1997年撤乡改为次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