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爪山遗址
Ⅰ 区域人类活动发展演化及文化遗存概况
从目前已知的区内最早的文化遗存可知,本区人类活动从距今约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考古学角度可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发展阶段,每一大阶段各分为四期,其文化序列及代表遗址详见表2-1。
1.旧石器文化遗存
区内旧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河流阶地的堆积中。一级阶地堆积通常为棕黄色、灰黄色亚粘土,形成于更新世晚期晚阶段,其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澧阳平原十里岗遗址为代表;二级阶地堆积为橘黄色砂粘土具有体疏不典型的灰白或黄白色的网纹构造,形成于更新世中期晚阶段或更新世晚期早阶段,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澧阳平原鸡公垱遗址为代表;三、四级阶地堆积为砖红色、棕红色粘土,具有典型的细密网纹构造,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中阶段或稍早,该层位的旧石器遗存为早期偏晚阶段,其代表地点有津市虎爪山遗址。
表2-1 文化序列及代表遗址
2.新石器文化遗存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下部基础载体地层时代多为更新世晚期和更早时期的阶地或残留岗地,以澧水和沅水的下游为主体。这里大部地方属洞庭湖的沉积平原,是原始农业发生的理想环境。优良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发达繁荣的原始文化,并对湖南其他山区的原始文化产生重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距今8500年前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遗存(发现大量炭化水稻),证明洞庭湖区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为我们从不同时代水稻土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诸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人类活动介入之后土壤地球化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强度提供了研究的物质基础。
距今7800年前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兴起了以刻划、戳印纹饰为特色的比较发达的陶器工艺,出现了最早的彩陶和白陶。
距今7000年的安乡汤家岗文化遗存以精美的白陶器独步于当世,其制作和装饰技术,远播到长江下游、汉水上游及岭南。
从距今6500年开始,原始文化解体,洞庭湖区经历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众多的出土物,表明在文化面貌上已和江汉地区融为一体。澧县城头山古城址高高的城垣,已经历了近5000年风雨,至今仍耸立在澧阳平原之上,显示了屈家岭文化当日的辉煌。
3.历史时期文化遗存
距今4000年开始,商文化大举南下,原始文化相继解体,区内经历了如表2-1所示历史时期,其包含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Ⅱ (一)澧阳平原遗址分布与文化及自然环境概况
1.更新世中晚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洞庭湖区在更新世中期,约距今25万年,就开始有了人的活动,并主要在四水流域的阶地上留下有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三、四级阶地的红色棕红色粘土、网纹红土上堆积分布了旧石器早期偏晚阶段的遗址,其代表地点有津市虎爪山遗址。二级阶地堆积的橘黄色沙粘土、不典型的灰白或黄白色的网纹构造的更新世中期晚时或更新世晚期早时地层上,堆积分布旧石器中期阶段的遗址,以澧阳平原鸡公垱遗址为代表。一级阶地更新世晚期棕黄色灰黄色亚粘土中堆积分布旧石器晚期阶段的遗址,以澧阳平原乌鸦山、十里岗遗址为代表。
这一时期遗址分布局限,说明人类活动还很微弱。
2.全新世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前已述及,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更新世晚期末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
进入全新世,气候环境逐渐由干冷进入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地区频繁出现,以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表明人类活动主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为一种原始的文化。
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猎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转暖,洪水开始泛滥,与长江南移,江水分流入湖相关,此时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至龙山(石家河)文化时期,气候变化为干燥偏凉,降水减少,人类文化活动区域又向湖中推进,其时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湖面缩小。区域自然环境的演变,影响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区内经历了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大文化发展阶段。从众多的出土文物、城头山古城址高矗的城垣,表明原始狩猎文化的解体,人类进入典型的较为集中的农耕文化期。
在以后的4千年里,洞庭湖区气候的暖湿冷干变化、湖泊的扩张与萎缩,人口的增长,活动区域扩大、转移,使更多的文化遗存在广大洞庭湖域范围内出现,等等,使区内经历了更为显著的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是人类历史发展、文化和社会向更高层次的进步,造就了湖湘历史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