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陕西墨宝遗址
❶ 李白有一首描绘书法的诗歌
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1],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2],笔锋杀尽中山兔[3]。 八月九月版天气凉权,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4],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5],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6],时时只见龙蛇走。 在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7],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8],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9],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10]。[1]
http://ke..com/view/158496?fromTaglist
❷ 别人送我墨宝:李白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求寓意
看来你是个女生啊,他是在赞你美呢。。。
就诗本身而言,全诗一共三首,这是专第一首。众多读者认为属那是李白二入长安供翰林时应制之作,其意不外乎歌颂杨贵妃之容貌如“红艳露凝香”的牡丹花云云。但作者认为《清平调词》是政治感怀的寄讽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离京之后,绝非什么颂妃应制之作。第一首,诗人以花喻已。第二首以“飞燕”比杨玉环,写其夺宠;第三首抒发感慨,巧用巫山云雨的典故,暗示出“君臣忽行路”而无法遇合的惆怅和怨恨:它的深刻寓意即在于以缠绵悱恻的男女情思寄托“君王不可见”的意绪,抒发“为同列者所谤”而被逐出朝廷的怨愤。(此文发表于1989年第3期《甘肃理论学刊》,后收入1993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李白论探》。)
❸ 李白在陕西留下过一处墨宝遗迹,请问,是哪个遗迹
应该是白水江青泥河那边吧,只是猜想的!
❹ 李白唯一书法真迹现世,他用近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来怎样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由于他的诗气魄豪迈乐观上进,情景唯美,所以被人尊称为“诗仙”。诗仙的生活是很惬意的,每天到处旅游、喝酒、谈天说地,因此他才有许多的时间来吟诗作对。相反,袁世凯跟李白比起来完全是一个苦逼人生,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工作,没想到这两个人居然能够被历史联系到一起来。
张伯驹毕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不论是他袁世凯侄儿的身份还是爱国人士的身份,都是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在折磨了张伯驹8个月之后,无可奈何的日本人最终只得把他放了出来,张伯驹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悄悄地藏在衣服、被子里面逃了出来。后来新中国建立后,张伯驹把自己收藏的许多珍品都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这其中也包括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可见张伯驹当时死命保住《上阳台帖》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个人喜欢,而是出于民族尊严的考虑。他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❺ 李白山高水长的书法诗下三句是什么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写的自咏四言诗,也是迄今为止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草书5行,共25字。
《上阳台》诗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落款 十八日上阳台书
署名“太白”二字。
❻ 求李白《侠客行》的书法字帖,楷书和行书哪里可有找到!
❼ 李白的书法怎么样
上阳台帖《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内书法真迹。纸本容,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孟綮《本事诗》中的记载:“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
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
可见,李白的书法很好。图为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历代文人都有好评。
❽ 行草书法李白将进酒
将进酒来·君不见_网络汉语
作者: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❾ 张宇书法作品李白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作品原文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⑤。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⑧。幽赏未已,高谈转清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⑩。不有佳作,何伸雅怀⑾?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⑿。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及语气上的停顿。逆旅:旅馆。逆,迎,迎止宾客的地方。
②过客,过路的旅客。
③而:连接上文,表示顺承关系。浮生: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这是旧时对人生的消极看法。汉贾谊《鹏鸟赋》:“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几何:多少。
④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良:实在,的确。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语气。
⑤阳春:温暖的春天。烟景:春天的美好景色。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期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清人俞樾认为“大块”就是地。见《诸子评议》卷一。文章:文通“纹”,章,指章法,合意纹路章法或错综美丽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园:即花园。序:欢舒,畅谈。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⑦群季:诸弟。古人兄弟按年龄排列,称伯、仲、叔、季。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陈郡阳夏人。谢灵运的族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作者借以赞誉诸弟的才华。
⑧吾人:即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咏歌:吟诗,做诗。 独惭:犹言自愧。 康乐:即谢灵运。他在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称谢康乐。他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
⑨幽:沉静,安闲。清:清雅。
⑩琼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眺《始出尚书省》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坐花:坐在花间。飞:形容不断举杯喝酒。羽觞:古代喝酒用的两边有耳的杯子。醉月:即醉于月下,中间省去介词“于”。上一句的“坐花”结构相同。
⑾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⑿依:按照,根据。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的杯数。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即席赋诗,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石崇《金谷诗序》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句子。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在谋篇方面,采取了缘题生发的方法。这个题目,可分为几个层次,即宴、春夜之宴、春夜桃李园之宴。文章将上述的层次均写到了。而“为欢几何”,则是本序文的宗旨。此外,本文的结构颇具特点。起头关于天地、万物、人生的感喟,将这个寻常的欢宴放在终极关怀的主题之下,使其得到了升华。而结尾“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却又是一种很随意的写法。但文章并不接下去写众人诗咏相竞的精彩一幕,而是悠然搁笔,极引人悬想,千年之后读此文,仍恍觉欢宴正在进行,李白仍在吟诗。
这篇序文极具强烈的抒情性。文中不管是记时、记地、记人、记事,都充溢着进取精神和生活激情。诗人把这种精神和激情,融汇到手足亲情中来抒发,显得真挚而亲切,充实而欢畅,神采飞扬而又充满生活气息。李白诗文以发豪情,抒壮志,慷慨雄浑者居多。像此种心惬意扬,自然清新的生活小记极少。在《李太白集》中,这不算一篇奇文,但它在游玩中阐释人生,在欢乐中寄寓自信,在诙谐中藏有庄重,却是很有特色的
❿ 李白唯一存留的书法真迹,为何让乾隆盖成了大花脸
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留下了《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9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相信大家想不到吧!李白实际上还是一名书法家哦,但是关于他的书法作品,目前只有一张《上阳台贴》流传了下来。
李白在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州游览三峡,到江陵时遇到了道士司马承祯,两人情趣相投,意气相合,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别过之后,在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和杜甫等人来到王屋山司马承祯所居住的阳台观拜访他,结果得知司马承祯早已去世。
唐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文28字,乾隆读得激动了,硬是在后面写下了自己上万字的读后感,而唐朝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则被乾隆盖上了50多个章子。
这幅《上阳台贴》同样也没能够脱离乾隆的魔爪,可能他认为自己书法比不上宋徽宗、欧阳玄等人,只在封面提上了“青莲逸翰”4个字,但是却盖上了10余个印章。
这样一来,大家再来看李白的书法,顿时就有了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上面提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大红的印章,被盖成了大花脸,根本分不清那段是谁写的,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不得不说,宋徽宗和乾隆等人这种大贴狗皮膏药的行为,就如同在景区写下“xx到此一游的旅客”,是不值得提倡的,现在这幅《上阳台贴》存放在了故宫博物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瞧一瞧,不费点功夫,还真就找不到李白写的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