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世纪遗址

世纪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43:11

1. 王城岗遗址距今多少世纪

王城岗古城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中国河南省的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土岗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处以豫西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最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4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为 了更好


小题1:C
小题2:A

3. 商都第四世纪冰川遗址在哪

有过几次冰川期,学者意见不一致, 不过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
第四纪冰川(disijibingchuan)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叠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4.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是什么

四大文化遗复产是指《明清档制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其中,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满文老档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档案。

(4)世纪遗址扩展阅读:

殷墟甲骨简介:

中国殷商王朝後期 (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前11世纪中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於甲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因而成为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殷墟甲骨的发现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5. 敦煌悬泉遗址出土“浮屠里”简,证明敦煌地区在什么世纪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

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128枚“浮屠里”简中,有明确纪年的11枚,其中最早的是建武27年(即公元51年)。据此可以证明,敦煌地区公元1世纪已出现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6. 半坡遗址是在哪个世纪发现的呢

半坡遗址是在哪个世纪发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我的故乡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曾有专家论道:上宅文化早于西安半坡。我在历史书上,是见过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详。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个弯,绕路半坡了。 一路想来,渭河发源于甘肃,滔滔滚滚曲折而来,奔腾东流注入黄河,横贯陕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称八百里秦川,为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半坡遗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 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了。作为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上宅文化遗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来人类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处,毕竟那个时代人类还只有被动的依赖自然,而不能主动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以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馆,就坐落在遗址上,进去,须登几十级台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级级引我步入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既然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那么,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就很正常了,尽管现在只清理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算来起码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那时一个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残,还有多少强壮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不为过。堑北为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当整齐,一般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儿童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或许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顾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钻凿的孔洞,大概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如果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可能社会学家会有很多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凭直觉我以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优于其他葬者,不然,就不会随葬品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几件陶罐,现在觉得忒不值几个钱了,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类自己!二靠捕鱼。数千年了,鱼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当然,我们切不可将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计太高,毕竟是人类的童年,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智慧估计太低,什么都不行,那还怎么称得上万物之灵呢?三靠种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记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通过谷类孢粉鉴定,那时上宅地区便孕育了原始农业的萌牙。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许他们还要扶老携幼,一群群地四处飘泊,随地而安呢。 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划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门外的我只匆匆一瞥,仅仅看了几个先人足迹。而这足迹,甭管是深是浅,也是母亲在远古留下的。况且,与上宅人尽管远隔千年与千里,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

7. 西藏上个世纪的居住遗址,为什么只有土墙没有屋顶

西.藏过去的剖同农奴住的房子都是简单的窝棚,墙壁是夯土的,房顶都是简单的版木质的茅草屋权顶。因此现在看到的,只剩下了夯土墙而没有屋顶了。

旧时代的西.藏农奴制度始于公元十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直到1959年才被废除。农奴制度前后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人口占比不到5%的贵族、僧侣、地主、奴隶主长期占据了西.藏大片的土地与人口,他们对贫苦藏民实施着残酷统治。无数的农奴在他们的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图为旧时代西.藏的一户农奴住在牛棚里。

8. 什么得成语二十世纪考古大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破天惊shípòtiānjīng
[释义] 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回亢;震动了整答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语出] 唐·李贺《歌诗集·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正音] 石;不能读作“d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近义] 惊天动地天翻地覆
[反义] 默默无闻
[用法] 用来形容受到震惊或惊人。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惊天动地”都可以形容“让人惊动;使人惊奇”之意;但~有“不同凡响;不一般”的意思;而“惊天动地”没有。“惊天动地”;可形容变化巨大;而~不能用于此意。
[例句] 他的那篇文章;由于提出了独特见解;~;大家推崇备至。

9. 什么史前遗址被我国史学家称为二十世纪考古大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

1. 大地湾遗址被我国史学家称为二十世纪考古大发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布局规整,平衡对称,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 。该遗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万年前。该遗址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大地湾遗存包含6个文化层。第1—3文化层形成于60000—20000年前,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形成于20000—13000年前,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形成于13000—7000年前,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形成于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湾遗址发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属于深穴窝棚式建筑,灶址104个、灰坑和窑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编号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编号F901的建筑是宫殿式建筑。编号为F411房址上发现绘画。编号F901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编号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墙壁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出土的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陶器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陶器上发现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国较早的雕塑。大地湾遗址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 。
5.大地湾遗址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彩陶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陶器上发现的刻划符号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