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古代窑遗址

古代窑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19 21:13:31

Ⅰ 中国古代有那几大名窑各种窑的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有八大名窑,分别是: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建窑。

1、越窑:

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主要特点:主要生产青瓷。 宋代越窑在胎釉制作上与五代无大异。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装饰方法很多,细线划花装饰比较普遍。对周边窑口影响较大。

2、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窑影响专烧青瓷。宋金时期是极盛时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点: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闪黄。碗多素面。中期釉色趋于稳定,瓷胎变薄,釉匀,产量大。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点。纹饰多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与中期无异,胎更薄,器形更小,纹饰满,质量提高。金代质量有所下降。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烧于五代,一直到清代才败落。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青瓷。瓷胎胎土致密、玻璃质感强,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装饰有细线划花。南宋时发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铁足为其特征)。

4、定窑:

定窑的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经五代、宋金成为庞大的白瓷体系。

主要特点: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发明了覆烧法。

5、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主要特点:主要生产民窑器,产量大,不乏精品。品种有黑瓷、白瓷、绿瓷、彩绘瓷等。装饰方法主要为剔划花和釉下彩绘,形式多样。

6、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点:胎质细腻,釉层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还有红蓝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蚯蚓走泥纹”是其一大特点。

7、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五代,至今仍在烧造。

主要特点:不同时期烧造品种不同,但瓷器质量较高。代表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窑

建窑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主要特点: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为最。器形以碗(盏)最著名。装饰主要是各种窑变,也有其他精美装饰。

Ⅱ 漳州古代名窑的详细资料,复制也没关系,谢谢了

窑场的选择,本身就包括对于交通条件,销售渠道的选择,没有这样的选择,这种窑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企业,也就是短命的,更不可能成为一种历史遗产留到今天。宋元时期泉州城的迅速掘起,得益于当地陶瓷业的发展,而陶瓷业的发展,也依赖泉州优越的港口资源,反过来,陶瓷业的业旺发达,反过来也加快了泉州港的发展。到宋元之交,泉州港已成为东方大港。

福建沿海地区的瓷业要不断发展,却面临着与北方地区的交通不便,北有武夷山的阻隔,也面临着江西、浙江等地的先进发达的陶瓷生产业,这就注定了福建的产品不为中原所知,难以走向中原市场,也难以被载入中国的正史里。福建的陶瓷业只能依靠丰富的河流资源,漫长的海岸线,诸多的天然良港,支撑了福建瓷业的发展,这也注定了福建的的陶瓷产品必须走向世界。

漳州地区海岸线绵长,又有九龙江,鹿溪,漳江等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形成了多处天然深水港口,有的可以容纳十万吨级海轮进出。根《宋会要、食货》载:“漳有敦照务,”《元丰九域志》也载:“敦照一镇,董敦一盐团”,说明北宋时期,漳浦县的旧镇就设有管理船政盐务事务,办理收税,发给商船执照的管理机构,宋朝灭亡时,国舅杨亮节,皇室赵若和就带领逃出的船队,先后在龙海太武山下登岸,此后定居于漳浦,也证明在宋代时,漳州地区海上交通就很发达,当时的所有窑场,几乎都分布在河流或海岸边,可通过水运以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运销外地。

可想而知,漳州出产的瓷器绝不会运往泉州一带,去与泉州的德化瓷,磁灶瓷争夺市场,也不可能运往广东与广州,潮州一带的产品比高低,更不会运往北面到浙江的越瓷、龙泉瓷,江西景德镇瓷的产地,那么,其销售地极为可能是日本或东亚诸国。

相当于我国南宋时期的日本镰仓时期遗址中出土中国瓷,总类有青白瓷,“珠光青瓷”龙泉青瓷等,其产地包括了中国南方沿海各省的窑场,都说明日本人当时对中国瓷进口的总类,窑口,港口的选择都不会是单一的,关于做为外销瓷的主要依据的珠光青瓷
上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重复。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的史料保存较少,而宋代的瓷器类型又比较单纯,各地的产品大同小异,虽然在国外有大量的发现,特别是沉船发现很多,也很难界定具体的窑址。但是,宋元时期的漳州窑作为一个以外销瓷作为主要产品的观点是可能肯定的。
元未明初,由于朝代更迭,经济上受到很大的破坏,加上明洪武年间,开始实行海禁,就断绝了陶瓷产品的销路,沿海的窑场几乎陷入绝境,纷纷倒闭,少数的窑场继续存在或重新开张的窑场只能生产内销产品,这也导致了中国古窑场分布结构的大调整。
从全国的范围里,宋元时期兴盛
一时的浙江越窑,龙泉窑,哥窑名窑等都渐渐消亡。而外在内地的景德镇窑则坐收渔利。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瓷器生产地。
泉州地区宋元时期的陶瓷生产重心在晋江等靠近泉州港
的地区,开始向南安,永春,安溪、德化转移,最后定居在德化。
漳州地区宋元时期窑场主要分布在漳浦、诒安,云霄、龙海等沿海县份。这一调整,纷纷向内地山区的南靖,华安,平和发展,其中华安的东溪窑走得最远,藏得最深,所以也存在得最长,(上面我说过,至少到民国初还在生产)
明洪武四年,明朝开始禁海,严禁民间进行海外贸易,也禁外国人来中国贸易,这种闭关销国的政策严惩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存,“海者,闽人之田也”,不少人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走私贸易活动,至少在明景泰初(1449年),这种海上走私活动就很活跃,漳州的月港就是从事走私活动的重要港口。到了明成化弘治间,月港已经成为人口密聚,商贾云集的港口商业重镇,到了正德年间,海上贸易量甚至超过了福建港,乃至超过广州港。
月港的存在,是漳州明代瓷业存在的重要根据。而月港的变迁说明,明王朝统治阶级的禁海政策也在不断的松动,在利益的驱动下,嘉靖三十年,在月港建立了靖海馆,嘉靖四十五年,升格设立澄海县,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明王朝正式解除了海禁。月港也从走私港的地位成为名正言顺的对外贸易口岸。正式浮出了水面。这时候,“漳窑”“南胜窑”的名字也开始见诸于方志,
明万历年间,漳州窑的瓷器对外贸易就频频出现在各种史料上,如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于1621年,
1626年,1632年、1634年等在漳州收购大量瓷器的记载。据保守的估计,从1604年到清初的1657年,这个公司就把300多万件中国瓷器贩卖于欧洲市场。而到1682年,累计贩卖了1600万件中国瓷器,这些中国瓷器,有相当大部分是漳州窑的产品。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还把生意做到日本,日本需求的一部分中国瓷器,就是通过荷
兰人贩卖的。而在荷兰人经营中国瓷器之前,这个生意主要由葡萄牙人在做,1602年发生的上述的克拉克号商船事件,就说明了这段历史。
除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法国,英国也都在1600年后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争相涉足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
除了史料上的记载,要说明这段史实,很大程度还需要依靠考古的新发现。
日本长崎河盛家藏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漆画屏风,屏风上为一幅世界地图,在注明大明国的范围内,只标着南京,福州,大川,漳州四个地名,并漳州出产‘白砂糖黑砂糖皿茶碗’的记载。说明漳州是当时日本贸易的主要对象。

日本有对古陶瓷研究向来很重视。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古陶瓷研究动态,考古工作大量的中国漳州窑的残片在岛国不断被发现。其中在日本关西地区的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半期地层中曾成批出土漳州的瓷器,其中可以认定的有彩绘瓷(日本人称为赤绘瓷)。南胜花仔楼碗窑山的青花开光凤凰牡丹大盘、锦鸡牡丹大盘等,(欧洲人称为克拉克瓷,日本人称为芙蓉手)有的甚至认定为为大垅窑、二垅窑的产品。
这就是1997年日本陶瓷学界和省博物馆联合在平和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原因,发掘中。一种在日本的民间大量流传,过去长期不明产地的一种香盒,被称为交趾香盒,以前一度被认为是出自景德镇窑。被意外地发现了。
此外,印度尼西亚,越南、埃及、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也都有大量的出土或收藏。其中在越南水下发现的16-17世纪的遗址中,发现了包括平和五寨窑,漳浦彭水窑、诒安秀篆窑的漳州窑产品。
水下考古发现的“白狮号”沉船,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圣迭戈”号沉船上都发现类似的瓷器。
印度尼西亚陶瓷学会名誉主席爱迪文女士在她的一部新著《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中国漳州窑瓷器》中,同时附有270幅雅加达国家博物馆和彩色照片,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明嘉靖年间的,书中提到:漳州窑瓷器当时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传家宝在印尼的社会流传的,被文泛地使用在盛大的晏会上,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在新加坡的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大学李光前博物馆贩陈列以及民间的大量收藏中,漳州窑瓷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上述的克拉克瓷更是漳州窑瓷器中最重要的部分。
漳州的陶瓷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过去长期不为人所知,从九十年代开始的一系调查和考古发掘,特别是近年来日本陶瓷史界的关注和参与,它在陶瓷史上的地位慢慢
的受到应有的注意。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召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300余名,创历年来古陶瓷研究年会规模之最,会议还实地考察了平和窑和漳浦窑,对于漳州古代陶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漳州窑系的调查发现,不仅解决了世界贸易史上的几个悬案,同时对中国陶瓷史、海外交通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Ⅲ 中国古代的瓷器窑都有那些

北方篇

山西省: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其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2) 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4) 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介休窑:

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 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 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霍窑:

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2) 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3) 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即&xqypic涩圈&xqypic)。元代产品挖足较浅。(5) 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6) 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7) 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 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这种装饰唐代中仅河南巩县窑有类似制作,但巩县窑釉面不光亮,外釉乌黑;浑源窑则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之间,具有其独特风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圆唇,平底,罐外印席纹装饰。还有一种碗形浅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内划刻横、直线,线纹凸起,利于研磨。(2) 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黄色,胎、釉之间敷化状土。 2. 器形有碗、盘、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带装饰两大类,装饰技法与划花、剔花、印花、贴花、绘花等,常见纹饰有葵花、叶纹、S形曲带纹等,纹饰剔、划花后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盘均采用叠烧法,盘心留有不同数量的支烧痕迹。白釉绘花盘有采用刮釉叠烧的,盘心一圈无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 3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纹样与白瓷题材相同,布局疏郎,线条简练。有一种纹饰是剔出一个小圆圈,中间留一朵小花,空地划一些花纹,这种方法是别的瓷窑中少见的。(3) 金、元时期还仿烧顶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仿顶器物仅仿印花装饰技法,但纹饰题材与装烧方法均与顶窑不同。仿钧器物主要仿钧天蓝釉大碗,造型与釉色与钧窑有差别。仿磁州窑有白地黑花盘、碗及枕等器物,盘、碗纹饰为简单的花草,枕面则胎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装饰品种,河南修武当阳峪窑也有制作,两窑的主要区别如下表:当阳峪窑 浑源窑剔花露胎呈深或浅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黄色化妆土 洁白 内含黑点杂质纹饰 以方格辅助纹饰为其特色 以S形曲带纹饰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 (2) 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 (3) 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阳城窑:

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 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

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以烧法花器而称著,胎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丽,色色俱佳,蓝如宝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黄似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以妍丽。花纹以花草为多,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长治窑:

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 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 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 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 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 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赭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 相同,赭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种有枕、洗等器, 但产量较少。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陕西省:

耀州窑:

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 、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5)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旬邑窑:

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黄。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2) 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3) 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东省:

淄博窑:

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另一处在磁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北齐时期产品 1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粗,色带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黄的;釉面厚薄不匀,杂有黑色斑点。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 厚,明亮光泽。 3器物以碗、盘、缸为主,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细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装饰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5采用三足支钉叠烧,器物内心留有三足支钉痕。 (2) 唐代产品 1黑瓷釉色莹洁滋润,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为多,还有壶、罐、炉、瓶等。葫芦瓶造型独特,大底,颈肩之间无双系。 3器物底部均为平底,有的中心微内凹。底足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 (3) 金代产品 1装饰出现蓖划纹。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2) 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定窑:

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产品:1 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2 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3 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 5 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4)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 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 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 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 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 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曲阳窑:

因在河北省曲阳县境涧磁村,故名。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产地。在涧磁村窑区的北宋堆积层下,有晚唐五代的黄釉、黄绿釉、褐绿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习惯上将这部分宋以前的遗存称作 “曲阳窑”。曲阳窑白瓷器皿,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器形特点是沿口均折边成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圈饼状实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略呈灰,黄。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不同而异,胎体厚重的器物施釉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黄,釉水凝聚处多呈泪痕状;釉面不开片。胎质细腻洁白者;则施很细的白釉,釉面莹润,洁白如玉,是曲阳窑白瓷的佳作。五代时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后把碗口翻折过来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条凸出的口唇。

贾壁村窑:

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所烧青瓷瓷质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钵为多。特征为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装饰除钵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以外,其它均以光素无纹饰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辽宁省:

江官屯窑:

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辽阳窑:

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 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 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辽上京窑:

在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故名。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从遗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细、纸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多纯白,偶有淡青或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 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仿定窑制品的盘、碗、瓶、罐、盂、盒等器,极精细。

林东窑:

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 “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赤峰窑:

也称 “缸瓦窑”。在今内蒙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甘肃省:

安口窑:

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 “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

兰州窑:

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 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 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 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 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南方篇

湖南省:

长沙窑: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 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 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岳州窑:

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3) 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4) 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5) 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

湘阴窑:

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 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 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 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寿州窑: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萧窑: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产品 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 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 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2)宋、金代产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 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 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 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繁昌窑:

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1平底内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淮南窑: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 细腻、击之音脆。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 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 绿,有的青中带黄,器物一

Ⅳ 中国古代五大窑是分别是什么

1.古代五大名窑 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2.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3.纵观中国陶瓷史,“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如雷贯耳,其珍品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推动五大名窑陶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北京荣会艺术中心以保护、传承、弘扬国粹艺术为己任,特邀五大名窑代表大师和数十位著名陶瓷专家组成专业,经多次深入各窑口考察研究,联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郦越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祥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焕五位国家级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Ⅳ 中国古代五大窑分别是什么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宋官窑、定窑、汝窑、钧窑和哥窑。

宋官窑 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是宋是南迁以后在杭州设立的新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汝窑 窑址在河南临汝(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

钧窑 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哥窑 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Ⅵ 发现古代窑址有意义吗。

意义重抄大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袭,其中官窑和哥窑至今没有找到准确的窑址。如果能确定他们的地址,那么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瓷器发展演变史、瓷器制作水平、社会经济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有人能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窑址并被论证为是正确的,那无疑将是中国考古界和瓷器界的一件重大事件。

Ⅶ 古代较大较出名的所有烧造瓷器的窑口

越窑、巩县窑、洪州窑、定窑、官窑、哥窑、邛窑、汝窑、长沙窑、南宋官窑、柴窑、吉州窑、邢窑、钧窑、寿州窑、建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龙泉窑。
在历史上享有地位的是以下几座窑:
1、越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2、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27~70922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2~922222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36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3、钧窑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4、邢窑
唐代最著名白瓷窑场。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
5、景德镇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6、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
7、定窑
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五大名窑之首,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Ⅷ 中国古代六大名窑都有哪些

刑窑
今河北邢台。以烧白瓷著称,其瓷器胎薄,玉壁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版,已达到现代瓷的标权准,陆羽在《茶经》中称之为“类银”、“类雪”。
婺州窑
创制于三国,盛于唐宋,窑址位于现代的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县、江山一带。婺州窑生产的产品在品种和造型方面与瓯窑、越窑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现奶白色星点。
寿州窑
窑址分布于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李嘴子、三座窑、徐家吁、费郢子和李家嘴子一带。寿州窑创制于隋代,繁盛于初唐和中唐,衰亡于唐末,主要产品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产品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下施用化妆土,釉色以黄为主。其著名的产品有“鳝鱼黄”。
烘州窑
位于江西丰城曲江乡境内,创制于南朝,盛于隋至中唐,晚唐停烧。唐代大量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装饰手法有点饰褐彩印花、堆贴、提塑。
岳州窑
窑址分布在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一带。所制瓷器釉色青黄、胎骨灰白,主要产品有盘、碗、壶、罐、瓶等。岳州窑创制烧于中唐,衰亡于五代。
鼎州窑
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唐代生产青瓷,兼烧黑釉瓷器、唐三彩。

Ⅸ 古代烧瓦片的窑是什么样的

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用于盖房子。颜色以 砖红色和灰色为主,应用于建筑上,不仅隔热防雨而且美观整洁,耐用性高。
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
出土的西周瓦片
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
古代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

,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然后入窑烧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

Ⅹ 中国古代四大名窑都是哪些

我国古代四大名窑有: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

1、越窑。主要生产青瓷,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4、定窑。主要生产白瓷,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

(10)古代窑遗址扩展阅读

八大名窑分别是: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建窑。

1、越窑

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2、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窑影响专烧青瓷。宋金时期是极盛时期,金末走向衰落。主要特点: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闪黄。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烧于五代,一直到清代才败落。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青瓷。瓷胎胎土致密、玻璃质感强,胎色灰白釉色水青。

4、定窑

定窑的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经五代、宋金成为庞大的白瓷体系。

5、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6、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主要特点:胎质细腻,釉层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还有红蓝窑变。

7、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五代,至今仍在烧造。主要特点:不同时期烧造品种不同,但瓷器质量较高。代表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窑

建窑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